作者:江庆龄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5/9/11 14:47:10
选择字号:
单项奖金1000万元!3位科学家获2025世界顶尖科学家协会奖

 

9月10日上午,2025世界顶尖科学家协会奖(WLA Prize,中文简称“顶科协奖”)获奖者名单在上海临港中心正式公布。

顶科协奖设有“智能科学或数学奖”“生命科学或医学奖”两个单项奖。单项奖金金额1000万元人民币,最多可由4名获奖者分享,为全球奖金金额最高的科学大奖之一。

本年度“智能科学或数学奖”“生命科学或医学奖”两个单项奖获奖者名单分别由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上海数学中心主任李骏,上海市病毒研究院院长管轶宣布。

2025世界顶尖科学家协会奖获奖者。

  ?

发布会现场,菲尔兹奖得主、清华大学讲席教授丘成桐表示,顶科协奖对推动学科长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加强国际公平对话与评价的同时,能够为中国科学家提供高水平的参照与激励,继而推动中国科学的长远发展。丘成桐鼓励中国青年学者以探索本质、破解科学奥秘为根本动力,培养纯粹的学术志趣与定力,为推动科学发展和人类进步贡献力量。

2025顶科协奖“智能科学或数学奖”

2025顶科协奖“智能科学或数学奖”授予斯坦福大学人文与科学学院名誉讲席教授孙理察(Richard SCHOEN),表彰他在几何分析与微分几何领域作出开创性工作,包括在共形偏微分方程、极小曲面、广义相对论、调和映射及山边问题等方面取得的奠基性成果。

2025顶科协奖“智能科学或数学奖”得主孙理察。

  ?

数学与物理的交融共生,已成为人类智慧进发深刻洞见的璀璨舞台,微分几何应运而生,为现代物理学提供了统一的语言框架,更催生了诸多崭新的数学领域。作为几何分析领域的奠基人之一,孙理察将分析学的思想,尤其是偏微分方程理论融入几何构造之中,赋予微分几何以更深邃的洞察力,不仅拓展了可解物理问题的疆域,更在数学其他分支中催生出令人惊叹的跨学科应用。

在过去数十年间,孙理察基于几何分析视角,攻克了物理学、拓扑学、分析学与几何学领域的诸多长期悬而未决的难题。

20世纪70年代末,孙理察与丘成桐合作完成了一系列开创性研究,解决了广义相对论中著名的“正质量猜想”。该猜想的物理意义为,任何孤立的引力系统必须具有非负的总能量。该问题的解决产生了深远影响,在广义相对论框架下揭示了引力的本质结构,并在能量与质量的准局域概念构建中发挥了关键作用。

1984年,孙理察完成了“山边猜想”的证明,这是微分几何领域的另一源于广义相对论的重要问题。山边猜想提出,存在一种常标量曲率的黎曼度量,作为希尔伯特-爱因斯坦泛函的极小化者而存在。这一难题吸引了众多学者的目光,早期研究往往采用纯分析的方法。孙理察则独辟蹊径,开创了几何进路的方法,通过运用正质量定理获取了黎曼曲率张量的关键渐近信息,进而解决了山边问题,更为共形几何领域的兴起奠定了基石。

2007年,孙理察与西蒙·布伦德尔联袂攻克了微分球面定理这一难题。该猜想由霍普夫于1932年提出,认为如果单连通的闭黎曼流形截面曲率介于1与4之间,则该流形必微分同胚于球面。孙理察与布伦德尔运用里奇流方法解决了该问题,这也与佩雷尔曼运用里奇流证明庞加莱猜想的工作形成了深刻呼应。

此外,孙理察与丘成桐、乌伦贝克、格罗莫夫等学者携手,共同构建了源于物理学的另一数学分支——调和映射的变分理论。调和映射是满足狄利克雷能量相关欧拉-拉格朗日方程的解,可作为调和函数的自然推广。孙理察等学者将调和映射应用于流形拓扑学与几何学研究之中,并针对能量最小化的调和映射构建了一套影响深远的正则性理论。

2025顶科协奖“智能科学或数学奖”遴选委员会主席迈克尔·I·乔丹(Michael I. JORDAN)在解读获奖理由时表示,孙理察五十年的学术生涯对数学产生了无与伦比的影响。他通过革命性的定理解决了看似不可攻克的问题,创造了重新定义几何分析框架的数学工具,并以其教学洞见与开创性方法激励了几代几何学家,他的学术成果完美体现了世界顶尖科学家协会奖表彰“变革性科学贡献”的使命。少有科学家能在如此漫长的职业生涯中,以如此持续的深度与创新性塑造多个学术领域。

2025顶科协奖“生命科学或医学奖”

2025顶科协奖“生命科学或医学奖”授予美国康奈尔大学分子生物学与遗传学系细胞与分子生物学名誉教授斯科特·埃默尔(Scott D. EMR)和美国犹他大学生物化学系特聘教授兼系主任韦斯·桑德奎斯特(Wesley I. SUNDQUIST),表彰他们在受体膜蛋白转运与降解细胞机制研究中的突破性发现,该机制与病毒出芽、感染进程及人类免疫缺陷病毒药物干预密切相关。

2025顶科协奖“生命科学或医学奖”得主斯科特·埃默尔和韦斯·桑德奎斯特。

  ?

内体分选复合物(ESCRT)是一类重要的分子机器,由五种进化保守的复合物构成。ESCRT介导的膜重塑机制被认为是所有细胞的通用机制,不仅介导溶酶体降解过程,还参与细胞蛋白质分选、细胞膜损伤修复、细胞分裂、神经元轴突修复、病毒逃逸等关键生物学过程,且在肿瘤及神经退行性疾病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

2001年,埃默尔团队发现了首个ESCRT复合体ESCRT-I。研究团队利用酵母遗传学技术,发现了控制蛋白质运输至酵母液泡(相当于哺乳动物的溶酶体)的数十个基因细胞基因,并进一步证实了其中几个基因会共同影响细胞表面受体进入酵母液泡中。在对这组基因编码的蛋白质进行精密解析后,埃默尔团队将5个蛋白质组成的复合物命名为ESCRT,并初步探索了其功能,即捕获被标记应在溶酶体中被降解的膜蛋白。在此基础上,包括埃默尔团队在内的多个科研团队进行了进一步探索,阐明了这些蛋白质协同作用的机制,并发现人类细胞中同样存在ESCRT编码基因。

桑德奎斯特团队则独立发现了ESCRT蛋白可与艾滋病毒(HIV)的主要结构蛋白结合,并介导成熟HIV核心颗粒从感染细胞中释放的过程。这表明,病毒可通过“劫持”宿主蛋白完成出芽过程,病毒结构蛋白进而发生重排,形成具有锥形衣壳外壳包裹病毒RNA的感染性颗粒,使病毒RNA能逆转录为DNA,DNA则被运送穿过细胞质,最终被输送至宿主细胞核,完成感染周期。桑德奎斯特团队进一步解析了HIV病毒衣壳的三维结构,证实该结构对病毒增殖等多个环节至关重要,由此发现其作为药物靶点的潜力。

基于该突破,吉利德科学公司研发了HIV衣壳抑制剂类药物来那卡帕韦(Lenacapavir)。来那卡帕韦在预防HIV感染方面显示出巨大潜力,每年仅需两次注射,即可为高危人群提供近乎完全的HIV感染防护,有望改变全球HIV流行态势。该药物已于2025年6月获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正式批准。

2025顶科协奖“生命科学或医学奖”遴选委员会主席兰迪·谢克曼(Randy SCHEKMAN)在解读获奖理由时表示,两位结构生物学家通过独立研究和协同合作,成功破解了细胞膜蛋白在细胞内被捕获和降解这一长期悬而未决的难题,并揭示了HIV病毒利用该过程在感染的细胞中制作获取包膜的机制,并催生出了HIV预防药物来那卡帕韦。埃默尔与桑德奎斯特的成就,完美诠释了基础科学研究如何通过揭示生命机制,最终转化为具有全球健康影响力的实际应用,堪称科学造福人类的典范。

十月底齐聚上海

世界顶尖科学家协会奖是2021年在上海发起创设、由红杉中国独家提供永久资金支持的面向全球科学家评选的科学大奖。截至2025年,顶科协奖已成功评选四届,共有12位科学家获此荣誉,国际影响力与权威性持续提升。

10月24日,2025顶科协奖颁奖典礼与2025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开幕式同时在上海举行,3位获奖者将来沪出席典礼,并参加获奖者系列交流活动。

在新闻发布会现场,3位科学家与媒体进行连线交流,分享了对此次上海之行的期待。

3位科学家现场连线。图片均由主办方提供

  ?

“我曾来过上海4次。第一次是在1980年12月,当时是谷超豪先生及其夫人胡和生女士安排的。”孙理察说道,“我最近一次来上海是在2018年春天,我非常期待看到这座城市自2018年以来的变化,也希望能够通过此次机会与一些数学界的同仁、目前在亚洲任职的往届学生重逢。”

埃默尔则曾在2002年与一批美国科学家同行来到中国,期间他们参加了北京、上海等城市的学术研讨会,并参观了包括复旦大学在内的多所高校。“当时,上海正处于向国际化大都市转型的过程中,林立的现代摩天大楼与大量新建工程交相辉映,街头随处可见的自行车则让人得以瞥见更为朴素的生活方式。我非常期待下个月重访上海,亲眼见证这座城市二十多年来的沧桑巨变。同时,我也希望与上海的同行们交流,倾听他们的研究成果和人生体验。”

“每个和我聊起上海的人都会提到,上海这座城市最令人着迷之处在于,它充满活力与朝气。我很期待能亲自去感受一番。”对桑德奎斯特而言,下个月将是他首次上海之旅。他计划去看看外滩、东方明珠塔、南京路、豫园等标志性景点,品尝上海的美食,同时参观高校及科研院所。

值得一提的是,2025顶科协奖颁奖典礼将继续在上海临港新片区举办。作为上海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重要承载地,上海临港新片区设立六年来,始终锚定科技创新服务核心功能,持续培育壮大市场主体、构建高质量产业链。当前,临港新片区正全面系统建设“临港科创城”,着力把临港打造成为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承接地、新兴产业发展的重要集聚地、新业态新模式的重要试验场、年轻人创业发展的理想家园,快速提升主城区发展水平。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基因编辑技术带来1型糖尿病治愈新希望 科学网2025年8月十佳博文榜单公布
科学家构建超声响应型脂质纳米颗粒平台 类脑脉冲大模型“瞬悉1.0”问世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