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思玮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5/9/4 20:51:53
选择字号:
李颀:先天性巨结肠手术完成不是治疗成功

 

“与其他手术不同的是,先天性巨结肠手术结束并非意味着治疗成功。术后患儿能否正常排便、有效控便,需要长期随访进行验证,只有最终实现良好的长期效果,才能判定手术真正成功。若手术技术欠佳,即便吻合口顺利愈合,患儿仍可能出现不同程度的大便失禁,不仅严重降低生活质量,更会给家庭带来严重负担。”近日,首都医科大学附属首都儿童中心普外科主任李颀在接受《医学科学报》采访时表示。

李颀(受访者供图)

  ?

多基因遗传和环境因素共同致病

先天性巨结肠又称赫什朋病(HD)是一种以肠道肠壁神经节细胞缺如为特征的消化道发育畸形,婴幼儿发病率为1/5000~1/1500,主要临床表现为腹部肿胀、便秘和排便困难等。此外,患儿常常会出现一些并发症,如肠道形态异常、直肠肛门功能紊乱以及排便异常等。

目前,科学研究尚未揭示先天性巨结肠的发病原因。多数学者认为,其发病是多基因遗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临床上被确诊的绝大多数先天性巨结肠为散发病例,但有家族史的患者家族性巨结肠的发生率为6%~35%。其中,男女比例约4∶1。

通常先天性巨结肠的常规诊断包括消化道造影、直肠测压、直肠黏膜活检等方法。“在此基础上,我们通过总结临床大量病例,不仅能对复杂病例的造影片子有深刻理解,还针对1岁以内患儿采用无麻醉枪吸活检,大幅降低患儿痛苦。同时,与超声科合作在国际上首创超声下水灌肠诊断方法,为治疗提供精准依据。”李颀表示。

全流程管理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手术是目前唯一根治先天性巨结肠的方法。”李颀表示,接受手术治疗的患儿大多有满意的疗效。但仍有少数患儿出现便秘、先天性巨结肠相关性小肠结肠炎(HAEC)等并发症,若经过保守治疗效果不佳,则需再次手术 。

在手术时机选择方面,随着手术技术提升和设备进步,手术年龄逐渐提前,但目前业内主流观点认为,对28天以内婴儿实施手术易导致病变残留或肛门损伤。

“我们对洗肠困难的患儿,采用徒手或肠镜置入减压管,有效提高洗肠效果,减少肠管扩肛,降低造瘘概率,为后续手术创造有利条件。”李颀说,手术核心是切除狭窄及部分扩张肠管,将正常肠管与肛管吻合。

为了避免损伤大的开腹手术和存在局限的单纯经肛门手术,李颀团队专注腹腔镜技术,通过应用荧光高清腹腔镜,改良Swenson手术,创新多吻合口技术,实现精准盆腔分离与彻底止血与松解,尽最大程度降低手术次数和患儿家庭负担。

“千万不能忽视术后康复,这也是治疗成功的关键。”李颀表示,他们通过与超声科合作,通过术后会阴超声监测吻合口情况,对感染和漏等并发症实现早期预警与处理,为国内首创。同时,他们还坚持全程随访管理,指导患儿术后扩肛、排便训练,并要求患儿术后半年进行造影、一年测压评估肛门功能等。

采访中,记者还了解到,李颀团队在该科室学术带头人李龙主任医师腹腔镜理论基础上,结合荧光腹腔镜和成人结直肠手术的相关概念,对先天性直肠肛门发育畸形开展了特色治疗,最大保留可用的直肠,减少直肠周围神经血管的损伤和对肛周结构破坏,降低并发症,使患儿术后控便能力良好。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全球海平面上升速度加快 海洋可控源电磁探测技术创新应用获突破
科学家首次发现富含硅、硫的超新星 科学家发现将阳光转化为燃料的新方法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