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叶满山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5/9/4 15:57:24
选择字号:
羊肚菌科真菌生态生活方式与基因组演化研究获进展

 

近日,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联合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日本冲绳科学技术大学院大学、美国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美国能源部联合基因组研究所(Joint Genome Institute)、法国国家农业食品与环境研究院(INRAE),对覆盖全球羊肚菌主要谱系的高质量基因组数据进行了深入分析,并揭示了羊肚菌科腐生菌的基因组基础,以及羊肚菌科块菌进化为依赖于植物宿主营养的外生菌根生活方式的基因组特征。相关论文发表于《当前的生物学》(Current Biology)。

据悉,羊肚菌科包括可食用的羊肚菌和块菌,以及其他不可食用的种类。尽管羊肚菌被普遍认为是腐生真菌,但由于缺乏系统的基因组比较和进化分析,对其能否与植物形成生物营养关系仍存在长期争议,营养模式的演化过程始终未被明确揭示。

团队研究表明,羊肚菌保留了完整的植物降解酶基因组库,具备典型的腐生能力。相比之下,羊肚菌科的块菌则显示出转座元件富集、降解酶减少等与外生菌根共生真菌一致的基因组特征。研究发现,羊肚菌主要是异宗结合(MAT1-1或MAT1-2),但也有少数羊肚菌科物种是同宗结合。研究指出,羊肚菌可能处于“腐-共生”连续体的中间区域。该研究弥补了关于羊肚菌腐生能力及其与植物潜在生物营养关系长期存在的认识空白,为理解土壤真菌营养模式的复杂演化提供了重要基因组证据。

相关论文信息:https://doi.org/10.1016/j.cub.2025.07.037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全球海平面上升速度加快 海洋可控源电磁探测技术创新应用获突破
科学家首次发现富含硅、硫的超新星 科学家发现将阳光转化为燃料的新方法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