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央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印发《高等教育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行动方案(2025—2027年)》(以下简称《方案》),对深入推进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工作作出系统部署。
学科专业是高等教育体系的核心支柱,是人才培养的基础平台,学科专业结构和质量直接影响高校立德树人的成效、直接影响高等教育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能力。近些年来,我国一直基于人才培养,加大学科专业的调整力度,积极推进高等教育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工作。
比如,早在2023年,教育部就会同多部委印发了《普通高等教育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改革方案》,强调要以服务国家发展、突出优势特色、强化协同联动为原则进行学科专业调整优化;2024年颁布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也提出要分类推进高校改革,建立科技发展、国家战略需求牵引的学科设置调整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
当前,从国家层面再次强力推进高等教育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是因为我国的高等教育学科专业严重滞后于国家和社会发展需求,在一定程度上也滞后于人才培养和学生发展需求。
造成这个矛盾的原因很多,但核心原因还在于高校本身。
一方面,很多高校,特别是地方高校的学科专业设置比较僵化,完全是“以不变应万变”,这使得很多学科专业已脱离了社会需求轨道;另一方面,一些高校不顾办学实际条件,盲目新增“时髦”“热门”学科专业,导致人才培养水平低下。加之各高校学科专业设置与其他高校缺乏联动,很多学科专业属于低水平重复设置,不但浪费社会资源,而且耽误人才培养,整体社会效益低下。凡此种种,不一而足。
现实中,由于各方面的羁绊,高校只靠自己推进学科专业调整显然不现实。为此,需要中央层面牵头发力,协调各方面力量整体推进高等教育学科专业调整优化。
面向未来,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要充分把握教育强国的内涵要求,加强教育系统与行业部门联动,强化人才需求预测、预警、培养、评价等方面协同,实现学科专业与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相互匹配、相互促进,进一步强化人才培养核心地位,加快高等教育学科专业调整布局。
无疑,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的学科专业是国家急需布局的学科专业。但整体看,这些学科专业以理工科专业居多,那么,有没有国家急需布局的人文社科专业呢?
必须承认,目前社会上总有文科无用论的声音在干扰高等教育发展。在此过程中,一些高校也不理智地大幅撤销了文科专业。在笔者看来,很多人文社科专业都属于国家急需布局的学科专业。
比如,心理治疗类、教育创新类、养老服务类、国际法律服务类等学科专业,面向未来可以解决社会生活与精神危机、应对人口变化。当然,这些学科专业的布局不能凭空产生,一定要符合国家战略需求、具备成熟的学科基础条件,以完善的质量保障体系作支撑、以传统优势学科专业为基础,以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为引领,通过学科专业内涵更新行动等,使旧学科专业焕发新活力。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方案》提出实施急需学科专业超常布局行动,快速布局一批适应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学科专业。
在“超常规布局”方面,《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法》(以下简称《学位法》)中也有类似的规定,比如第十七条就规定,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可以根据国家重大需求和经济发展、科技创新、文化传承、维护人民群众生命健康的需要,对相关学位授予点的设置、布局和学位授予另行规定条件和程序。
这则条款是对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的特别授权。后者利用这一授权,面向我国低空经济这一战略领域,打破了三年一轮学位授权审核的限制,支持高校设置“低空技术与工程”目录外一级学科。
所谓“超常规”,就是要着眼复杂局面,善于出奇招、出新招。
众所周知,学位授权点的审批以全国竞争为基本逻辑,但这种不顾社会发展差异的做法在一定程度上有失公允,特别是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等,涉及国家安全、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的重大战略需要,在全国竞争中也未必有很大的优势。此时,就需要独辟蹊径,在这些地方超常规设置一批国家急需的学科专业,特别是培养更高层次人才的学位授权点。
另外,省级教育行政部门也要统筹区域内高校学科专业发展规划,指导本地高校做好学科专业调整优化设置工作。从内外结合的宏观视角做好省域内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才供给的预判,综合应用规划、信息服务、政策指导、资源配置等措施,促进相关高校优化学科专业结构,提升本省域内高校学科设置的科学性及适应性。
同时,在《学位法》框架下,进一步强化省级学位委员会统筹力度,推动学位授予单位动态调整学位授权点,对建设不力、发展后劲不足、人才培养质量不高的学科专业坚决予以调整优化;高校要积极主动对接国家及区域现实需求,立足本校发展基础和未来战略制定学科专业改革实施方案,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要督促检查本省域内各高校学科专业调整优化方案的落实,并将此作为未来学科专业设置的重要考量依据。
(作者系青海省人民政府-北京师范大学高原科学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教授)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