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廖洋,王敏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5/9/2 16:51:35
选择字号:
深海原生生物多样性研究有新突破

 

近日,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海洋生物分类与系统演化实验室在《水生生物学与安全》期刊发表重要研究成果,该研究聚焦复杂地形对深海纤毛虫群落结构与稳定性的影响,揭示了环境选择与中性过程在不同地形背景下的相对作用,并挑战了“安娜·卡列尼娜原则”在深海微生物群落稳定性研究中的适用性,为深海微生物研究带来新视角。

复杂海底地貌虽被认为可增强微生境多样性,然而其对微生物群落稳定性的影响一直未有定论。此次研究基于环境脱氧核糖核酸高通量测序和三代测序技术,对西太平洋地形复杂区(海山海沟交联区)和深海平原区近底层浮游纤毛虫展开对比分析,涉及多样性、生态位、生物互作网络和群落组装机制等多个方面。

研究取得了一系列关键发现。一是复杂地形区群落中特定物种出现种群扩张现象,具体表现为同物种扩增子序列变体数量增多,单倍型多样性提高。二是该区域纤毛虫群落呈现出更高的α多样性和更低的β多样性,这表明其群落构成存在趋同趋势。三是与由中性过程主导的深海平原相比,复杂地形区群落生态位宽度更广、生态位重叠程度更高、网络结构更为复杂,群落稳定性也更强。四是群落组装机制分析显示,复杂地形区以异质性环境选择为主导,而深海平原区则更多受中性过程影响。

综合来看,复杂地形借助环境选择推动了特定物种的种群扩张,提升了物种多样性,同时,群落相似度上升,稳定性增强。这一发现也挑战了“安娜·卡列尼娜原则”在深海微生物群落稳定性研究中的适用性。

据悉,该研究得到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等项目联合资助。此次研究成果不仅丰富了深海原生生物多样性与地理分布研究内容,也为后续相关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和实践参考。

相关论文信息:

https://doi.org/10.1016/j.watbs.2025.100459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海洋可控源电磁探测技术创新应用获突破 科学家首次发现富含硅、硫的超新星
科学家发现将阳光转化为燃料的新方法 3D打印让瘫痪大鼠重新行走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