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江庆龄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5/9/2 9:34:58
选择字号:
“吴自良院士两弹一星勋章证书捐赠仪式”举行

 

9月1日,在“吴自良院士两弹一星勋章证书捐赠仪式”上,中国科学院院士,“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吴自良的长子吴康琪将吴自良院士荣获的“两弹一星”勋章证书捐赠与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以下简称上海微系统所)。

捐赠仪式。

  ?

吴自良出生于1917年,长期致力于国家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所急需的关键实用材料研制工作,以及有关材料科学的基础研究。其研究领域广泛,涉及金属、半导体和氧化物超导体等各个方面。

六十多年前,面对风云变幻的国际形势,吴自良毅然放弃原有研究方向,带领科研团队与多家单位协同攻关,突破核工业中重要技术瓶颈,成功为我国第一颗原子弹装上“心脏”——“甲种分离膜”。

1999年,吴自良荣获“两弹一星”功勋奖章后,把重达一斤的金质奖章交给了上海冶金研究所(上海微系统所前身,以下简称冶金所)。他说:“国家给予的‘两弹一星’荣誉,是同一战壕里的人们用青春和血汗换来的,不只属于我自己,一个吴自良研究不出来原子弹!”

证书原件。图片均由上海微系统所提供

  ?

上海微系统所党委书记狄增峰在致辞中表示,吴自良院士是我国物理冶金学科的泰斗,是“两弹一星”伟业中默默铸就“大国盾牌”的奠基者。他的勋章与证书,镌刻着自力更生、勇攀高峰的科研丰碑,也承载着“国家需要就是使命”的赤子初心。未来,上海微系统所会将这份厚望转化为前行动力,以吴自良院士等老一辈科学家为楷模,在微系统与信息技术领域攻坚克难,让“两弹一星”精神在自主创新的征程中薪火相传。

“父亲曾和我强调,甲种分离膜的关键技术攻关是团队的工作,‘两弹一星’勋章和证书理应给上海微系统所,可谓物归原主。”吴康琪回顾了父亲在美国卡耐基理工学院求学的经历。当时,吴自良凭借其优异的成绩,受到了时任系主任罗伯特·富兰克林·梅尔的赏识。上世纪50年代,吴自良不顾导师的劝阻,坚持回国发展冶金金属科研,以增强中国的工业实力。回国后,吴自良一方面践行科研报国理想,另一方面培养了大量人才。吴康祺表示,如今上海微系统所已经有一批中青年人才力量成长起来,科研实力十分雄厚,父亲生前十分关心的超导研究也取得了重要进展。

吴自良的外甥徐燕武表示,吴自良院士1951年放弃美国优厚的待遇,突破重重阻碍毅然回国,直至2008年因病去世,在冶金所工作了五十多年。此次将“两弹一星”勋章证书捐赠给上海微系统所,标志着奖章和证书重逢,永远留在研究所,这也是吴自良院士的愿望。“他能获得‘两弹一星’功勋奖章殊荣,离不开党和国家的关怀,离不开同事的携手合力,荣誉属于党和国家,属于人民,属于研究所所有的科研人员及员工。”

上海微系统所所长、吴自良院士培养的博士研究生谢晓明在总结发言中提到,正是因为有包括吴自良院士在内的一群不求名利、不图回报的先辈们,我们才拥有今天的科技地位;正是因为他们几十年如一日地坚守,我们国家才能从积贫积弱中崛起,在全球科技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吴自良院士的精神,是科技工作者的永恒标杆。他诠释了科学家的双重境界:既要有探索真理的崇高理想,也要具备精益求精的实践品格。这种理想与现实的统一,正是科学家精神最珍贵的体现。

“在迈向百年强所的冲刺阶段,上海微系统所将继续发扬这种伟大的精神力量,始终恪守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主力军的使命定位,按照‘聚焦布局、重塑队伍、提升效能’的总体思路,以‘强基础、抓攻关、聚人才、促改革’为工作重点,持续强化使命导向的建制化基础研究,着力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凝心聚力抢占科技制高点。”谢晓明强调。

2008年,吴自良院士家属为实现其遗愿,将象征荣誉的“两弹一星”勋章捐赠给上海微系统所。本次捐赠的“两弹一星”勋章证书则不仅承载着“自力更生、勇攀高峰”的精神,更寄托着老一辈科学家对后辈科研工作者的殷切期望。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科学家首次发现富含硅、硫的超新星 科学家发现将阳光转化为燃料的新方法
3D打印让瘫痪大鼠重新行走 喜马拉雅黑豌豆营养价值获研究认定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