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方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5/9/1 15:34:24
选择字号:
夫妻可能共患精神疾病

 

8月28日,一项发表于《自然-人类行为》的大规模研究表明,患有精神疾病的人更有可能与患有精神疾病的人结婚,而不是与无此类疾病的人结婚。研究还表明,这种模式在不同文化和世代中都是存在的。

夫妻更有可能患有共同的精神疾病。图片来源:Dmitrii Marchenko/Getty

  ?

研究人员之前已在北欧国家注意到这一趋势,但直到现在,这种现象很少在欧洲以外的地方进行调查。最新的研究使用了来自中国台湾、丹麦和瑞典的1480多万人的数据。该研究调查了这些地区的夫妻患有9种精神疾病之一的比例,即精神分裂症、双相情感障碍、抑郁症、焦虑症、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自闭症、强迫症、物质使用障碍和神经性厌食症。

目前,科学家尚未完全明确人类患精神疾病的具体原因,但普遍认为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均有影响。

研究团队发现,如果夫妻一方被诊断出患有上述9种精神疾病中的任意一种,那么另一方被诊断出患有相同或其他精神疾病的概率明显更高。论文第一兼通讯作者、美国劳瑞德脑研究所的范俊杰(音)表示,夫妻双方患有相同精神疾病的概率高于患有不同精神疾病的概率。

范俊杰指出:“核心结论是,这种夫妻共患精神疾病的模式在不同国家和地区、不同文化中均成立,当然也跨越了不同世代。”他补充说,即便过去50年间精神疾病诊疗方式发生了变化,这一趋势也未受到影响。

在所有研究的疾病中,仅有强迫症、双相情感障碍与神经性厌食症在不同国家和地区呈现出不同的共患模式。

研究人员将研究对象按出生年代划分成不同群体,涵盖了20世纪30年代至90年代,每10年为一个区间。结果显示,对于大多数精神疾病而言,夫妻双方被诊断出患有相同疾病的概率每10年略有上升,其中物质使用障碍相关疾病的这一趋势尤为明显。

尽管研究并未深入探索这一现象的成因,但范俊杰提出了3种可能的解释。相似吸引,人们更倾向于被与自己相似的人吸引;环境趋同,共同生活环境可能使双方的状态逐渐相似,这一过程被称为“趋同效应”;社会污名影响,患有精神疾病所面临的社会污名可能缩小了患者选择配偶的范围。

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的Jan Fullerton认为,社会和环境压力可能导致原本未患病的一方被诊断出精神疾病,尤其是其本身就存在较轻微但未被诊断出的症状。

Fullerton还指出,由于遗传因素与精神疾病的发生有关,人们倾向于选择具有相似精神疾病症状的伴侣这一行为,会增加后代患此类疾病的风险。该研究证实,如果父母双方均患有同一种精神疾病,子女患病的概率是父母仅一方患病时子女患病的两倍。

印度拉吉夫·甘地生物技术中心的Moinak Bannerjee提出,普通民众通常不了解与患有相同精神疾病的人结婚存在的风险,该研究结果将有助于为夫妻提供遗传风险咨询。

相关论文信息:https://doi.org/10.1038/s41562-025-02298-z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海洋可控源电磁探测技术创新应用获突破 科学家首次发现富含硅、硫的超新星
科学家发现将阳光转化为燃料的新方法 3D打印让瘫痪大鼠重新行走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