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生命有痛,杏好有你”中国医学人文专家共识》发布 |
|
近日,由“达医晓护”医学传播智库、中华医学会行为医学分会、上海市工程管理学会大健康工程管理专业委员会组织专家制定的“医学人文专家共识”,以《“生命有痛,杏好有你”中国医学人文专家共识》(以下简称共识)为题,在国家卫健委主管的《叙事医学》杂志刊发。
AI 制图
“这是近年来我国在医学人文领域的第一部专家共识。”该文章通讯作者、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主任医师王韬告诉《中国科学报》,“长期以来,我国医学院校及医疗机构往往借鉴《希波克拉底誓言》及特鲁多医生的墓志铭‘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等西方医学人文理念。这些理念虽然有较好的教育意义,但是对中国医学人文精神的传承仍有不足。”
为增强医务人员、社会公众对中国传统医学人文精神的理解和认识,在医学人文领域深化中国特色史料体系、理论体系,推动我国现代医学人文的学科发展和实践创新,该共识应运而生。
东汉末年,医学家董奉行医时治病不取钱物,只要求重病治愈者在山中栽杏树5株,轻病治愈者栽杏树1株。数年后,累计十万余株郁然成林,董奉以杏果换粮食赈济贫民,开创了“杏林春暖”的医学人文范式,塑造了医患互信的医患关系模式。
王韬介绍说,以此为基础,共识直面自生命诞生之初就相伴的疼痛,以“杏林”作为“医者仁心”的象征,用“幸好”代表患者生命危急时刻因医者的专业协作而重获新生后的肺腑感叹,凝练出了“生命有痛,杏好有你”的中国医者医学人文心声,
共识以医患共情为纽带,构建了一种既扎根于中华传统文化,又契合现代医学需求的医学人文精神。这不仅是对中国传统医学智慧的现代诠释,更是中华民族文化主体性在医学领域的重要体现。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