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对于个人来说是生死大事,对于社会来说,也是“文明”的大事,文明“创造”了疾病,疾病又反过来“塑造”了文明。这是日本病理史学者立川昭二在其著作《文明的病因:从疾病看待世界文明史》中提出的主要观点。
《文明的病因:从疾病看待世界文明史》,[日]立川昭二著,吴昊阳译,科学普及出版社2025年3月出版,定价:78元。(出版社供图)
?
作者论证的事实基础是,人类历史上的麻风病、瘟疫、梅毒、肺结核、大流感、霍乱、癌症等,既是影响全球的大灾难,又是全球历史的转折点,并对所处的国家和时代产生了重大影响,因此必然会催化和塑造世界文明。
疾病与文明错综复杂的关系
如果说文明是人类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以及人们普遍认同的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准则,那么人类在经历疾病、研究疾病、防治疾病等方面也体现了对文明的塑造和推动。
本书提到疾病与文明的关系有几种。
首先,对疾病的认知可以获得防治的有效方式和技术,从而挽救生命,促进健康和延长寿命,这也是文明的基本要义之一。其次,通过制定疾病的防治策略和手段,可以反思哪些方法更有利于尊重人权和促进社会和谐与进步。再次,通过梳理历史的纵向关系和观察各种文明在疾病大流行时的状况,如横跨欧、亚、非、美的疾病图谱,可以展现疾病传播与文明交流的深层关联。最后,人类在创造丰富的物质财富并让生活变得更为舒适和富足后,癌症、糖尿病等“文明病”也逐渐流行,凸显了工业化、城市化时代疾病与文明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
在人类发展的历史中,工业革命无疑是最为重要的阶段之一,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史无前例的大变革,被视为文明的胜利。但其带来的疾病如哮喘、黑痰病、佝偻病、肺病、猩红热、贫血和结核病等,极大地影响了人类的健康和寿命。
书中援引恩格斯《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中的描述:1840年,英国利物浦的贵族、自由职业者等上等阶层的平均寿命是35岁,商人和水平较高的手工业者是22岁,工人、短工和一般雇佣劳动者只有15岁。
结核病的流行与遏制
结核病最能体现文明与疾病的复杂关系,这一古老的疾病在工业革命的催化下,成为影响人们健康和寿命的严重疾病。
结核病是结核杆菌引发的疾病,公元前5000年前后的史前时期人的骨化石中就有结核病的痕迹,在古埃及第二十一王朝(公元前1000年前后)的木乃伊身上也发现了脊柱结核。印度古文献中有吠陀时代关于结核病的记载,中国隋代的医书中也有推断为结核病的记载。
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率先进入城市化,在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下,意大利和欧洲的结核病发病率不断上升。该病逐渐成为一种常见病,并且通过文艺作品记载和体现出来。意大利画家波提切利的名画《维纳斯的诞生》中的模特是西蒙内塔·韦斯普奇,于16岁时香消玉殒。人们看到画中的维纳斯有严重的溜肩、细长的脖颈、凹陷的脸颊,实际这些都是结核病的表征。
而且,结核病首先在上流社会流行,被称为“国王病”,当时有一种针对结核性颈部淋巴结炎的被称为“御触”的迷信疗法。1533年,英国都铎王朝的爱德华六世因罹患结核病去世,年仅25岁。法国路易十五宠爱的情妇蓬巴杜夫人、拿破仑之子莱希·施塔德公爵都死于结核病。在圣赫勒拿岛上对拿破仑的尸检也证实其左肺有个穿孔,疑为肺结核。
截至18世纪,死于结核病的名流有很多,如法国科学家笛卡尔,启蒙思想家伏尔泰、卢梭,古典戏剧作家莫里哀,德国诗人席勒,哲学家斯宾诺莎、洛克、康德,英国作家斯特恩等。
这些人要么养尊处优,要么有着较好的生活工作条件,为何会患结核病?原因在于,上流阶层在封闭的城堡、宫廷内进行的沙龙舞会等群体社交生活,适合于结核病的传播和蔓延。不过,这些人的患病只是结核病的前史,19世纪工业革命才让结核病走到历史舞台中央,表现为结核病的发展与工业革命并驾齐驱。
工业革命让大量农村人口进入城市打工,但是令人窒息的工厂、潮湿的工地、苛刻的工作、肮脏拥挤的居住环境和营养不良的饮食,让工人对结核杆菌的传播毫无抵抗之力。结核病的温床不只是繁重的劳动、不洁的居住环境和粗劣的食物,还有巨大的心理压力。过去他们过惯了虽然贫困但还算舒服的乡村生活,到了城市,满眼都是劳苦、肮脏和绝望,尽管能多挣一些钱,但生理和心理积攒了巨大压力,加上与本来就有结核病的一些城市居民接触,这使他们的身体成为结核病传播的温床。
因此,在城市化和工业化之下,结核病在工人群体中迅速蔓延,发展成19世纪西欧社会最严重的致死性疾病。
1865年法国医生维勒明通过实验发现人的结核病可以传染给兔子,1882年科赫分离出结核杆菌,证明结核病是一种典型的传染病。于是,防治传染病的文明兴起,公共卫生的名词出现,《劳动法》《工厂法》《公共卫生法》等一系列法律出台,政府主导铺设新的下水道、修整街道,贫民窟随之减少,社会流弊一个个被革除,结核病和其他疾病也得到遏止。这些都体现出了疾病与文明互为因果的关系。
卫生政策与疾病传播
另一种极易传播的疾病——霍乱让人们意识到卫生政策问题。
霍乱是由霍乱弧菌感染引起的急性消化系统传染病,霍乱弧菌经口进入人体,随粪便排到环境中,再经过饮水和食物进入人体,进行人际传播。1817年至1823年的霍乱在印度发生并传播到世界各地,后来有6次世界大流行,人们采用隔离来应对,然而也引发了暴乱和抗争。
日本的情况极为典型。日本历史上发生霍乱时,把病人送到隔离病房进行隔离。但出现了警员借着消毒、隔离的名义不分青红皂白闯进百姓家里胡作非为,以及禁止贩卖食物导致物价飞涨等情况,针对霍乱防疫的抗议运动逐渐升级为暴动事件,日本后世称为“霍乱一揆”(一揆意为民乱)。1879年,明治十二年的霍乱大疫情时期,霍乱一揆在日本各地频发,一年竟有24次。
梅毒在跨国传播和文明交流中也很突出,书中对其传播做了详尽分析,同时做了一个简洁而意味深长的归纳:梅毒从美洲传到欧洲,欧洲又把清教徒送到美洲殖民,某种意义上也算是“礼尚往来”了。其中的深意,也许要通过1620年“五月花号”移民北美并建立美利坚合众国来理解。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