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5日至28日,第十三届全国小麦基因组与分子育种大会在武汉举办。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研究员刘旭,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中农业大学教授张献龙,湖北省农业农村厅副厅长陈志勇,以及来自百余家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的相关人员参加会议。
大会现场嘉宾合影。受访单位供图
中国作物学会秘书长刘录祥在开幕式致辞中表示,近年来我国小麦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水平持续跃升,已成功跻身国际第一方阵,展现出强劲的创新发展后劲。未来,中国作物学会将继续为小麦领域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搭建优质平台、注入发展动能,全力为广大科技工作者打造更优良的创新环境、营造更温暖的发展氛围,推动构建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助力小麦产业高质量发展。
华中农业大学副校长郭刚奇介绍,全国小麦基因组与分子育种大会作为我国小麦研究领域的最高学术平台,始终承担着展示最新研究成果、激发学术思想碰撞、凝聚行业发展共识的重要使命。本届大会紧扣前沿基因组学与现代分子育种技术,汇聚了全国百余家单位的核心小麦科研团队,议题设置兼具前沿性与实用性,内容覆盖全面且深入,充分展现了我国小麦科学研究的最新进展与最高水平。
刘旭在发言中指出,近年来我国科研团队在小麦多倍体基因组学、种质资源创新等关键领域取得一系列重大突破,在国际学术界发出了响亮的“中国声音”。同时,他也客观指出当前研究中存在的基础研究与应用转化脱节问题,呼吁科研界加强系统性协作与跨单位合作,进一步聚焦生产实际需求,以科研力量破解产业发展难题。
开幕式结束后,张献龙作特邀报告。报告中,张献龙强调多倍体作物遗传改良对保障农产品供应稳定具有重大战略意义。他分析指出,当前多倍体作物种业科技在种质资源挖掘、性状解析精度、育种技术创新、品种选育效率等方面仍存在短板。基于此,他得出结论:多倍体育种的理论体系与技术方法亟需突破创新,应充分挖掘亚基因组的育种潜力,为多倍体作物遗传改良提供新路径。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