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8日,记者从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获悉,该所研究员杨祝良攻关团队在青藏高原及其周边山地担子菌多样性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界定了37个属的92个物种,包括64个新种、1个新亚种、2个新变种、11个中国新记录种,成立了1个新组和1个新组合,同时归并了5个分类学异名。相关成果发表于《真菌多样性》。
此次研究在青藏高原第二次科学考察研究项目及其他相关研究的资助下,重点对2000–4000米海拔范围的各种植被类型中的大型真菌开展调查,采集标本1.4万余份。团队运用DNA条形码ITS片段的证据,结合多基因片段系统发育分析,对野外频见的担子菌类进行物种鉴定。
本研究发表的新物种,既有在自然界广泛分布且未被正式命名的,如新裸金钱菌、斑柄丝膜菌、平展丝膜菌、拟皱盖黏柄丝膜菌等;也有分布范围相对狭窄或与青藏高原特有树木形成高度专性共生关系的稀有物种,如多瓣鸡油菌、高黎贡拟蜡伞、落叶松假齿菌等。

分布广、野外频见但一直未被命名的新物种 昆明植物所供图

研究发现的分布区狭窄的稀有新物种 昆明植物所供图
通过对物种产地的深入分析发现,在青藏高原高海拔的亚高山区域,普遍存在与北温带地区共享的物种或其姊妹种。此外,研究人员在亚热带中山带还发现了一些“长枝长”物种,如厚壁丝膜菌、辣汁乳菇、小窝柄黄乳菇,表明中山带是表征青藏高原及其周边山地真菌区系特有成份的关键地段。

中低海拔带发现的具热带亲缘和“长枝长”的物种 昆明植物所供图
研究显示,青藏高原-喜马拉雅山区的亚高山带甚至与华中亚高山和我国台湾亚高山地区共享若干物种,如基出乳菇、鲜红乳菇中华变种、拉冲乳菇、格氏多汁乳菇喜冷变种。值得注意的是,在西藏墨脱的低海拔地区,还发现了无条纹红菇和赭汁多汁乳菇等典型的亚热带物种。
研究发现,真菌区系沿海拔梯度的分异程度显著高于沿经度方向的分异,也就是说,在真菌物种分布中海拔高度起到了决定性作用,这一发现为深入理解青藏高原真菌区系的形成及其演化过程提供了新的视角和重要数据支持。该研究为进一步揭示青藏高原大型真菌的物种多样性提供了重要的分类学证据,并且对该区大型真菌物种有效保护和可持续利用提供了基础性的科学依据。
相关论文信息: https://link.springer.com/article/10.1007/s13225-025-00558-x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