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江庆龄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5/7/22 21:46:54
选择字号:
中国学者领衔!开展全球首个基因治疗与人工耳蜗队列研究

 

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教授舒易来、李华伟、陈兵、王武庆,联合哈佛大学医学院教授陈正一,开展了全球首个基因治疗与人工耳蜗的队列研究,系统比较先天性耳聋儿童在接受基因治疗或人工耳蜗植入后多维度听觉言语感知水平的差异,发现接受基因治疗的患者恢复了自然听力,在噪声言语和音乐感知中比人工耳蜗的表现更优。相关研究7月21日发表于《美国医学会-神经病学》。

听力损失是全球最常见的感觉障碍之一,每1000名新生儿中约有2–3名患有先天听力障碍,其中约60%的先天性耳聋与遗传因素有关。近半个世纪以来,人工耳蜗植入是临床上极重度以上感音神经性聋的金标准疗法和唯一选择。近年来,先天性耳聋基因治疗作为一种全新的、针对病因的治疗手段,有望恢复自然听力,引起了领域内的高度关注。

研究团队纳入11名已接受基因治疗的先天性耳聋儿童,并按照严格标准,匹配了61名基线听力言语、年龄、听觉模式均可比的接受人工耳蜗植入的先天性耳聋儿童,进行了长达1年的随访评估,从听力阈值、听觉言语问卷、言语测试(安静及噪声)、音乐感知、方向感知、听觉皮层信息处理、生活质量等多个维度进行了比较。

团队成员在基因治疗后于手术室合影。图片由研究团队提供

  ?

这11名患者中,有9名完成了治疗后1年的随访评估。结果显示,他们的听力恢复情况非常稳定,言语能力也越来越好,说明针对OTOF基因缺陷的耳聋基因治疗,不仅能改善听力,疗效还能保持稳定。

在听觉言语感知方面,基因治疗组在有意义听觉整合量表、听觉行为分级、言语可懂度分级、噪声相关问卷、声源定位能力等得分明显优于人工耳蜗组。此外,基因治疗组的脑电失匹配负波(MMN)的潜伏期明显短于人工耳蜗组,表明其听觉皮层自动侦测声音变化的能力更好、反应更快,听觉通路的信息处理速度更快。上述优势在术后6个月时最为明显,表明了耳聋基因治疗可以带来更快的听觉言语感知恢复速度、更优的听觉言语感知质量。

研究团队同时纳入了双模式的患者进行比较,即对侧曾植入人工耳蜗的基因治疗患者。结果显示,关闭耳蜗时,仅用基因治疗耳聆听时,他们在噪声下言语感知测试表现明显优于单侧人工耳蜗组;打开耳蜗时,他们的歌唱音准率明显高于双侧人工耳蜗组,大脑听觉皮层反应的脑电MMN潜伏期也明显短于双侧人工耳蜗组。

研究团队表示,此项研究不仅证实了基因治疗在先天性耳聋治疗中的疗效,还为临床治疗方案选择提供了循证医学依据,标志着先天性耳聋治疗正式迈入精准听觉医学的新纪元,帮助患者真正地融入自然有声世界,为更多耳聋患者带来重获新“声”的曙光。

相关论文信息:http://doi.org/10.1001/jamaneurol.2025.2053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人工智能在黄石公园下发现8.6万次地震 研究发现调控甜瓜成熟的两个关键转录因子
月壤取水 可产燃料 《科学》(20250717出版)一周论文导读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