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赵宇彤,宋亚峰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5/7/22 19:25:24
选择字号:
一场招生组与中介机构的暗战

 

“你就是想把我家孩子‘骗’到你们学校。”面前家长的嗓门逐渐提高,我的话全被堵了回去,“上个985又能怎么样,我亲戚家孩子不还是找不到工作,去个小超市卖货,有什么出息。”

我一时语塞,四下张望,终于在找到了这场“争锋”的焦点——一旁沉默的男孩。

他几次张了张嘴,却始终没插上话。在别人打量的目光里,他的头越来越低,指节泛白,紧紧攥着2025年高考一分一段表——他考了个好成绩,全省一百三十多名。

这个位次去985院校完全没问题,我们每年在该省的招生位次通常是全省前600名。

“我们准备报个公费师范生,毕业就能有‘铁饭碗’。”话音未落,男孩被家长一把拽到身后。我看不清他的表情,但清楚地记得,十几分钟前,他悄悄拉过我,小声说:“我想学航空航天相关专业。”

灼灼烈日,晃得人睁不开眼,我在心里叹了口气,正准备继续开口,对方却并不“恋战”,眼看“赢”了这场半个多小时的拉锯战,转头就走。

我不忍心,快步上前,把招生手册递给他们,让对方有想法随时给我打电话。家长随手一接、扔进袋子——里面还塞着不同学校、花花绿绿的招生简章,而被小心拿在手里的,却是一张志愿填报中介机构的宣传单。

“全程委托、一对一服务”“高考志愿+职业规划双护航”……我早就听说过当地中介机构的兴盛,很多时候,家长对他们的信任甚至远超招生老师。

这是一座西北小城。从2021年起,每年6月,我们都会从天津出发,途径一望无际的平原、绵延起伏的山脉、千沟万壑的高原,这里没有潮湿黏腻的空气,碧空、凉风、艳阳,以及当地孩子们亮晶晶的眼睛,共同构成了我对这里的初印象。

五年前,高考出分前夜,我们风尘仆仆、终于赶到这里重点中学旁的酒店,初来乍到的期待与忐忑还未消散,就被前台工作人员给了“当头一棒”。

“你们是技校的老师吗?”

我告诉他,我们是来自XX大学的招生老师。

对方摇了摇头,掏出手机搜了搜,脸上露出惊讶的神色:“你们985大学也要招生吗?这不得是大家上赶着报名。”

我不知道如何回答。一问一答间,我的兴奋被冲散了大半,隐忧浮上心头:当地人似乎对高校和招生工作并不熟悉。

现实印证了我的猜想。

出分当天,我们早早前往重点中学“摆摊”,却发现校门口早就站满了人,手里还拿着厚厚一沓宣传单。

他们是谁?我竖起耳朵,听着其他老师的小声议论。原来这都是高考志愿填报中介,据说收费高昂,但能一对一辅导,保证录取个好大学,因此也得到不少家长的追捧。

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我在心里暗自思索,不知道这些人的专业水平如何,毕竟我们这些招生老师可都是“培训上岗”,只有在测试中达到90分,才能来做招生工作。

进学校前,我忍不住回头,只见已有不少家长围了上去,拿着宣传单,聚精会神听着对方讲解。

五年里,这一幕在我面前反复上演。在招生现场,我总能看到这些宣传单。而看不见的角落里,一场招生组、高校、中介机构的暗战正酣,我们在明,他们在暗,反复拉扯。

2025年,新的变数出现——当地开始实行新高考改革,取消文理分科,填报志愿的规则也发生变化。

对我来说,这也是个新的挑战。

专业级差、单科限制、体检要求……不仅做的功课越来越多,和家长要介绍、解释的东西也更加复杂:什么是滑档、什么是退档,哪类学生建议走国家专项,怎样填报这45个志愿更加稳妥。

说实话,作为招生老师,我们都明白,要使出浑身解数,争取更好的生源。

于是,三方阵营中也悄然出现了分化。

我不止一次听说过,某些高校为了抢生源,不惜给出了王牌专业、百分百保研等口头承诺,有的甚至和家长签了合同,不过这些约定没有法律效力,最后不过一纸空文;还有的学校彼此拉踩,当听到家长表达了对某个高校、专业的好感时,当即爆料对方“黑历史”。

每次听闻这些闹剧,我都哭笑不得。“对手”还在虎视眈眈,招生组内部就有了裂痕。

而当招生工作进入后期,互黑大战也愈发白热化。我更加担心,这会不会动摇家长的信任?原本多数家长就认为,招生老师不过“王婆卖瓜”,只为了完成KPI。我看着他们穿梭于不同的高校摊位,想着多打听、多了解,却意外目睹高校间的拉踩。

这不是给了中介可乘之机吗?我又气又急。

但很快我就发现,中介的日子也不好过。网络的普及,尤其AI的发展,给他们也带来了新的难题。

坐在摊位前,我听到家长们开始频繁地提及网红老师:XXX建议与其上个985,不如选择行业特色型211;XXX说了这类专业早就不行了,现在得下注XXX专业;甚至还断言,XXX类孩子就是干XX的料。

太荒唐了,我暗自吐槽,这些“专业老师”摆本书、架个板子,就敢开直播,在线指导志愿报考,还有的打着免费、专家的旗号搅混水,只为了收割家长们的焦虑,从中捞一桶金。

今年来,我发现还有家长开始用AI报志愿,他们输入成绩、省份、志趣,就能收获一份定制化方案,然后拿着建议去对应高校精准沟通咨询。

能让家长们多一个信息渠道,多了解一些招生信息,其实是个好事情。不过,当有家长拿着“网红”或AI的建议找到我时,我还是会多提两嘴,别盲目相信,真正靠谱的只有自己。当然,我也会大力“推销”教育部的阳光高考网,这里汇集了更多权威、透明的招生信息,只不过被淹没在营销的声浪下,鲜为人知。

参加招生工作的五年里,我经历过好言相劝、不为所动的无力,体会过被质疑、被不信任的无奈,也有过和中介机构的暗中较劲。但最深的感受依旧是:可怜天下父母心。

绝大多数时刻,我清晰地感受着家长越来越焦虑的情绪。每天来咨询的家长问我最多的几个问题,无外乎就业率、保研率、转专业难度。在变动的大环境中,他们急切地为孩子寻找着确定的、光明的未来。

我能理解这份焦虑。毕竟在绝大多数人心中,高考是他们能帮孩子“逆天改命”的最后机会。

而能给他们安全感的所有数字,最终都指向就业。

因此,“入学即上岸”的公费师范生始终吃香,能进“国家电网”的电气工程专业和“挣大钱”的计算机专业依旧坚挺,近年爆火的AI带动了人工智能、精密仪器专业的走红,而偏应用类的工科专业也成了这代家长眼中的香饽饽。

但风光的背面,是更多专业的没落:生化环材沦为“四大天坑”,基础科学更是成了昨日黄花。

我也常常感到困惑,到底什么才是“好专业”?作为一所老牌985院校,我们的化学、物理等基础学科实力雄厚,但尽管我们尽力宣传,却依旧无法成为家长心中的最佳选择。

西北的夏天并不炎热,但结束一天的招生宣传,我依旧沁出薄汗、口干舌燥。

收拾好东西,往外走时,我一边接听家长电话,一边感觉手里被塞了张纸——原来是中介机构的宣传单。

我笑不出来。抬头远望,碧空如洗,今年的招生工作已经结束,那个想报考航空航天专业的男生,我最终没等到他的电话。

(文中“我”为天津某高校招生老师)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人工智能在黄石公园下发现8.6万次地震 研究发现调控甜瓜成熟的两个关键转录因子
月壤取水 可产燃料 《科学》(20250717出版)一周论文导读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