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4日,由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主办的“玉米白斑病学术交流会”在北京召开。会议聚焦玉米白斑病等重大玉米叶斑病流行灾变机制和关键防控技术开展了学术研讨,组建了“玉米病害研究与防控协作组”。来自全国25家科研和技术推广单位的50余名专家学者出席会议。
据中国农科院粮食作物真菌病害监测与防控创新团队首席科学家刘文德研究员介绍,我国玉米病害种类繁多,其中大斑病、小斑病、南方锈病、茎腐病、穗腐病等尤为突出,且在不同主产区呈现不同的发生形势。
近年来,受气候变化、耕作制度变革等因素影响,我国玉米病害总体呈多发、广发态势,其中玉米叶斑病年均发生面积超过1.5亿亩。一些新发叶斑病,如玉米白斑病、南方锈病、北方炭疽病等在局部地区加速蔓延,成为限制玉米高产稳产的重要因素之一。
玉米病害的频发,给我国玉米产业带来了巨大损失。不仅导致玉米产量下降,还降低了玉米的品质,最终影响其在市场上的价格与竞争力。为保障玉米产业的健康发展,必须高度重视玉米病害问题,加强病害监测预警,选育抗病品种,优化种植管理技术,提升综合防控能力,以确保玉米的产量与质量,维护国家粮食安全。
玉米白斑病是2020年7月开始在云南省南部玉米种植区大面积暴发的一种新型叶斑病,其发生蔓延传播速度快,30天内可迅速导致整株枯萎,能引起玉米早衰、果穗发育不良,一般产量损失在10%~50%,严重时可致绝收。自玉米白斑病发生以来,迅速向北传播扩散,已蔓延至黄淮海和东北玉米主产区。近4年该病害在全国发生一直呈现加重趋势,可能成为威胁我国西南乃至整个玉米产区的又一重要叶斑病。
来自中国农科院植保所、云南农业大学、河北农林科学院植保所、沈阳农业大学、贵州省植保所、四川省农科院植保所等单位的专家系统汇报了全国玉米白斑病发生流行情况、病原分离鉴定以及应急防控技术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与会专家就玉米白斑病病原学、流行机制、协作攻关等方面展开了深入讨论。
据悉,“玉米病害研究与防控协作组”由中国农科院植保所牵头国内25家成员单位组成,覆盖了全国各玉米主产区,形成了全国玉米病害科技力量的协同联动机制,将为玉米病害基础生物学、检测监测、预警技术、绿色防控产品研发、防控技术集成与示范提供科技支撑。标志着全国跨区域、跨单位的玉米病害协同创新网络形成。与会专家一致表示,将秉承开放协作理念,紧扣国家粮食安全战略需求,以科技创新之力筑牢玉米生产安全防线。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