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江庆龄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5/5/16 20:26:38
选择字号:
试验结果全部达标!中国首艘海洋级智能科考船完成试航

 

5月15日17时许,中国首艘海洋级智能科考船“同济”号完成船舶试航,停靠在中国船舶集团黄埔文冲船舶有限公司龙穴厂区码头。本次试航历时8天,共约150人以及3条陪测船参与,完成了总体性能、居住环境振动噪声、水下辐射噪声、智能航行及远程遥控系统等100余个试验项目,试验结果全部达标,船舶操纵性能、最大航速、居住环境等多项性能均优于设计指标。

“同济”号正在试航。

  ?

记者从同济大学获悉,“同济”号是一艘2000吨级海洋科考教学保障船,于2024年4月在广州开工建造,船长约82米,船宽15米,排水量约2800吨,最大航速16节,全回转吊舱推进,续航力8000海里,载员45人。

“同济”号集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科普教育和文化传承等多功能于一体,可适用于无限航区(冰区除外),具有全天候作业能力,并取得了中国船级社智能船舶规范i-ship四个智能符号。

在船舶动力方面,“同济”号采用了“直流母排+磷酸铁锂电池组”的混合动力系统,较同类科考船的能耗降低约8%。同时该船的智能能效系统、航线智能规划功能可提高航行效率,降低油耗节约运行成本约3至5%。

在科考能力方面,“同济”号可搭载作业型ROV(水下遥控机器人)、多台集装箱式船载实验室,具备移动观测节点和固定观测节点综合自组网功能,可满足海洋地质与地球物理、物理海洋、海洋化学等综合科学考察任务,开展综合调查以及海洋调查装备试验等工作,也可承担故障检测、维修、敷设及后冲埋等海上工程任务。

通过优化布局,“同济”号涵盖了460平方米甲板作业区域、320平方米实验室区域、人均10.2平方米居住舱室以及总计一百多平米的会议区、阶梯教室、休闲区、健身区等舱室,以较小的体量实现了3000吨级科考船的作业能力。

“同济”号示意图。

  ?

值得一提的是,“同济”号的船舶上建外观、驾驶和居住舱室同样极具特色,其外观像一个时尚的现代建筑,船内则如同“社区”和“家”一般温馨。

“同济”号的外观设计由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牵头完成。在设计过程中,除了海洋科考船设计的一般流程和方法之外,团队也探索了生成式人工智能与拓扑衍生式设计相结合的方式。

针对科研人员、船长、船员和专家等不同用户需求,设计团队全面考虑了色彩、材料、使用习惯和灯光,量身定制居住空间。同时,团队在设计过程中融入了智能化设施,并在船舱打造出用户的情感地图,不仅强化了各功能区的特色,也让用户在空间中感受到归属感。

“建造一艘技术先进、满足学科发展需要的科考船,对于建设世界一流海洋学科、在海洋强国建设中贡献同济力量都具有重要意义。”同济大学副校长石振明表示,“同济”号此次成功试航将为同济大学海洋学科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开启新篇章奠定坚实基础。

据了解,“同济”号的第一次科考航次预计在2025年8月开展,将赴我国南海进行为期近一个月的多学科综合考察。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南岳衡山首次拍到“水凤凰”清晰影像 “三体计算星座”首发奏凯
新型单原子催化剂提升锂硫电池性能 他们在724首古诗词里,寻觅江豚足迹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