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5日,由北京大学出版社主办、北京大学附属中学协办的“北大名师讲科普”系列读书分享会在北京大学附属中学图书馆报告厅举行。本场读书分享会为2025年北大附中教育集团科技周开幕式系列活动之一。此次活动吸引了约200名中学生参与,现场座无虚席,气氛热烈。北京大学出版社党委书记夏红卫,党委副书记、副总编辑孙晔等领导参加了本次活动。北京大学融媒体中心音视频办公室主任吕帆担任本次活动的主持人。
活动现场。(主办方供图)
?
活动伊始,吕帆指出,“北大名师讲科普”系列丛书由北京大学各学院教授精心打造,丛书内容丰富多元,不仅涵盖了机器人技术、气候变化、火山、天文、生命化学等科学知识,还巧妙融入了人文艺术元素,让青少年读者领略不同国家文化与艺术魅力。
随着吕帆的介绍,五位嘉宾逐一登场,他们分别是: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云冈研究院院长杭侃,北京大学燕京学堂院长、博雅特聘教授董强,北京大学工学院、人工智能研究院教授谢广明,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长聘副教授、环境管理系主任戴瀚程,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长聘副教授邹鹏。五位北大教授与北大附中的同学们一同开启了一场跨越学科边界的思想漫游。
在读书分享会上,五位嘉宾围绕三个核心议题展开了深入而精彩的交流。首先,他们探讨了“好的科普”的定义及其对中学生的重要意义。戴瀚程强调,科普作品应当具有强烈的代入感,让读者能够设身处地地思考未来世界的模样。邹鹏则指出,在信息爆炸的时代,科普的使命不仅是传递知识,更重要的是激发青少年的好奇心和创造力,引导他们主动探索未知的世界。
随后,嘉宾们分享了各自在教学生涯中的宝贵经验和书中精彩的理论或案例。杭侃以石窟为例,阐释了雕塑艺术的精髓,通过对比云冈的“减法艺术”与敦煌的“加法艺术”,让学生们领略到了不同文明在艺术创作上的独特魅力和深刻内涵。嘉宾们的分享不仅展现了各学科的前沿知识,更体现了嘉宾们独特的教学方法和对学科本质的深刻洞察,让同学们大开眼界。
在探讨人工智能时代人才竞争的关键素养和能力时,嘉宾们各抒己见,碰撞出了智慧的火花。谢广明提出了“人机协同”的理念。他认为,在人工智能飞速发展的今天,人类与机器的合作将成为常态,学生们只有打下坚实的学科基础,才能在未来与人工智能形成优势互补,共同推动社会的进步。董强则从人文的角度出发,强调了艺术修养和审美能力对于个人成长的重要性;他认为,无论科技如何发展,人类对美的追求和对情感的表达,始终是机器无法替代的。
自由提问环节将活动推向了高潮,学生们纷纷举手,就自己感兴趣的话题向嘉宾们提问。
“北大名师讲科普”系列为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2024年科普创作出版资金资助项目。本套丛书由北京大学教授和北大附中教师合作倾力打造,内容涵盖物理、化学、生物等多个学科,结合前沿科技与人文艺术,通过精心编排的内容和生动案例,使科学变得有趣易懂,是启发青少年科学思维的佳作。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