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9日,“科学与中国”湘西行活动分别在湖南省怀化市、吉首市的大中小学举行,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邵明安,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下称亚热带生态所)所长、研究员陈洪松,亚热带生态所研究员朱宝利等院士专家,围绕黄土高原生态建设、微生物技术发展趋势、石漠化治理等主题开展科普报告,点燃青少年的科学梦想。
邵明安院士在怀化市第三中学作科普报告。王昊昊 摄
?
在怀化市第三中学和吉首大学,邵明安分别作题为《黄土高原的绿水青山》《绿水青山提质增效》的科普报告。邵明安引用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理念和科学论断,从国家需求层面引出报告主题,从时间尺度上阐述入黄泥沙量的变化,详细分析了黄土高原生态建设面临的挑战,分享了绿水青山提质增效技术模式与示范案例。他还结合黄土高原生态提质和绿色增效提出建议与对策,比如站在黄河流域综合规划和系统治理的角度,结合全流域一盘棋和黄土高原地区特点,谋划黄土高原生态提质和绿色增效的发展路线等。邵明安幽默通俗地科普报告引得现场掌声不断。
邵明安院士在吉首大学作科普报告。王昊昊 摄
?
怀化市第三中学的科普报告现场,朱宝利作题为《菌临天下:揭秘地球真正的隐形统治者》的科普报告。他介绍,在与人类文明的交汇中,微生物扮演着双重角色,它们既是肠道健康的隐形指挥官,又是生物技术革命的灵感源泉,也曾以黑死病等瘟疫事件深刻改写人类历史。未来,从微生物燃料电池到利用蓝藻进行太空生态系统构建,这些“微观工程师”有望引领能源革命与星际生存。
在怀化市金时中学,亚热带生态所正高级工程师袁红朝作题为《双刃剑,小小元素引发的大能量》的科普报告,以气候变暖为例,介绍了其内在微观机制等内容。她表示,从微观的原子反应到宏观的全球议题,元素的能量始终需要人类审慎驾驭;亚热带生态所研究员张浩作题为《石漠化:土地的“石化”之谜与绿色复苏计划》的科普报告,从地球“癌症”荒漠化中的石漠化现象切入,讲解我国南方石漠化的分布范围、面积和危害,从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分析石漠化成因。在怀化市欧城小学,亚热带生态所博士研究生康伟伟作题为《稻花香里说丰年》的科普报告,介绍了水稻从自花传粉的“自给自足”到异花传粉的“跨国联姻”等科普故事。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