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阅读科学元典就是拒绝“思想预制菜” |
|
——“科学元典阅读与科技源头创新沙龙”成功举办 |
“阅读科学元典就是拒绝‘思想预制菜’,要直接从科学元典中汲取科学精神、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的丰富营养,与科学史上的伟大灵魂直接对话。”11月15日下午,在中国科技会堂举办的“科学元典阅读与科技源头创新沙龙”上,“科学元典丛书”主编任定成说。
他表示,在各种科学方法纷繁众多的今天,科学元典以其原创性,成为“不确定之海上的智慧岛屿”,为探索者提供坚实的理性依托。因为每一种方法出来之后都会被人质疑,唯一没有被质疑的就是科学经典。
当天,来自北京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协创新战略研究院等高校、科研机构与新闻出版界的30余位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围绕北京大学出版社历时20年打造的“科学元典丛书”,就科学经典的出版价值、科技创新的思想源头、科学史学科基础建设与科学文化建设等议题展开热烈研讨。
北京大学出版社党委书记、董事长夏红卫在发言中回顾了“科学元典丛书”出版的初心。他指出,北大出版社以“学术为本”为理念,致力于发掘、整理、翻译并结合当下的科学发展重新解读那些塑造人类思维、推动文明进程的科学元典。
“科学元典丛书”出版主持、北京大学出版社副编审陈静分享了丛书20年来的编辑和出版历程。她提到,丛书在充分尊重原著的基础上,构建起以原著“文本知识”为核心的多层级知识阅读圈层。还积极探索在跨媒体传播,拓展音频讲解、视频微课、科学元典名篇赏读沙龙、“科学再发现”主题展览等多种形式。
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理事长、北京大学科学技术与医学史系主任张藜指出,“科学元典丛书”为中国科技史研究提供了扎实的文献基础,推动了学科从“描述性叙事”向“分析性研究”转型。
科技日报原副总编辑王直华指出,科学元典呈现了结构完整的自然科学经典和文化创新体系,拥有高度的学术内涵、深厚的情感内涵与优质的表达,真正实现了让经典在双向互动中“活”在读者心中。
中国科协创新战略研究院研究员王国强表示,通过精读元典,才能真正理解科学思想,元典最珍贵的价值就在于展现“科学思想”的本质——不仅是知识积累,更是面对复杂问题时展现的创造性思维和系统方法论。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刘孝廷指出,该丛书既是连接中西科学文化的桥梁,更是激发理想、传承文明的重要载体。
北京化工大学教授崔伟奇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刘立指出,面对人工智能时代新的挑战,丛书秉持“长期主义”理念,为夯实科技创新根基提供了重要支撑。
“科学元典丛书”总策划周雁翎回顾了从2005年第一部著作出版至今的二十年历程。他坦言,做好经典出版需要“与书谈恋爱”的深情与坚守,并寄语青年编辑继续推进“出版100种科学元典”的基础目标,展现出一代出版人的文化情怀和使命感。
与会学者从教学实践、学科建设、跨文化互鉴等角度,分享了科学元典在高校课程、科普推广与创新文化建设中的具体应用,高度肯定了丛书的出版价值和时代意义,并提出丛书进一步深度开发的有益建议,以期推动元典阅读走向更广泛的公众群体。
本次活动由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化学史专业委员会、生物学史专业委员会、科学文化专业委员会及北京科学史与科学社会学学会、北京大学出版社联合主办。
北京大学出版社的“科学元典丛书”,遴选自古希腊以来,主要是文艺复兴时期近代科学诞生以来,经过较长时期历史检验的科学经典著作。这些著作可谓“经典中的经典”,是人类智识史上划时代的丰碑。自2005年至今已经出版70余种,覆盖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天文、地学、实验心理学、信息科学等多个学科,累计销量突破170万册,实现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
科学元典丛书(经典红皮版、学科版、学生版、彩图珍藏版)。北大出版社供图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