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吴飞翔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5/11/7 18:31:42
选择字号:
青藏高原身后那段两亿多年的来时路 | 荐书

 

《山海折叠:青藏高原的生命史诗》(以下简称《山海折叠》)是一本关于青藏高原生命历史和科考故事的科普书,它荟萃了70多年以来中国古生物学家在青藏高原的主要科考发现,用大量化石呈现了两亿多年以来,那里由远古海洋演变成雪域高原的过程中生命世界的演替历史。

翻开这本书,不管是去过藏区的人、身在进藏路上的人,还是向往而尚未亲赴那里的人,都能打开一扇窗,看到那个不一样的奇妙高原。

获悉《山海折叠》即将第二次加印,在目前图书市场的低迷行情下,我深感荣幸和意外。虽说“作品完成,作者即‘死’”——图书出版之后,其意义将由读者赋予。但一本科普读物,它的作者也应该是读者。回顾一些图书之外的人和事,想来热情的读者该会乐见,这对作者今后的科普创作也有裨益。

《山海折叠:青藏高原的生命史诗》,吴飞翔著,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25年1月出版,定价:88.00元

西藏何以迷人

《山海折叠》之所以比较受欢迎,首先是因为西藏的迷人魅力。人人都有一个西藏梦,在这个离天最近的地方,有圣湖雪山,有牦牛藏羚,有哈达、布达拉,有糌粑酥油茶,似梦境一般。而当科考队把石化的时空犁开,这个梦境将带你逆时空旅行数亿年,尽情欣赏远古世界的幻象。映入你眼帘的,有超大鱼龙和史前鲨鱼,有恐龙和巨犀,有热带攀鲈,有披毛犀、雪豹和北极狐远祖,还有一片片香格里拉似的史前森林。

古生物学“滤镜”里的西藏是一个“四维”的世界,是一个沿时间轴线延伸的舞台。这样的旅程,带来的不只是感官上的光怪陆离,更让人得以感知眼前这个生命世界的某些起源。曾经的海洋之底崛起成为世界屋脊,鸟语花香的西藏“中央谷地”抬升为高屋建瓴的江河之源,雪域高原的形成为冰期哺乳动物的兴起埋下伏笔,狮虎豹一族崛起的原点在世界屋脊,甚至青藏高原隆升带来的环境多样性使亚洲成为人类演化之“汇”,与非洲大陆的人类之“源”遥相呼应……以上这些也正是《山海折叠》的内容和主旨——青藏高原身后那段两亿多年的来时路,以及它的变化历程给这个世界带来的影响。

西藏的迷人还在于人们对它了解太少。就像青藏高原科学考察(以下简称青藏科考),所得越多,追问也越多。

发源于青藏高原的众多大江大河,从高原内部到水系流经的地域,千万年来怎样一步步演变到今天的格局,这些过程曾怎样影响鱼类的演化历史和地理分布?新生代晚期的青藏高原东北缘与今天非洲大陆的动物区系有很多共有的动物类型,该如何解释这种现象?青藏高原地域辽阔、地势高峻,它位于中低纬度,对地球的大气环流影响巨大,亚洲内陆的干旱化与青藏高原的形成有密切关联,亚洲大陆内部的环境变化曾让北半球的植被与动物区系发生怎样的变化?青藏高原是人类扩散路线上的重要节点,这一地区的环境变化对人类的演化与扩散又产生过怎样的影响?追寻和解答生命世界的这些谜题,需要我们去更多的地方寻找化石来联结古今,并结合现在分子生物学的研究,创新数据处理方法和研究范式。

几代青藏科考的“副产品”

历史已经证明,回答这些问题需要几代人付出努力,而《山海折叠》就是努力所获得的一个“副产品”,也是科考历史的一种承载物。作者在创作期间对史料爬梳剔抉的过程中,一次次深切地感受到系统整理中国人首次珠峰登山科考以来,包含人文与学术两方面的青藏科考史的必要性,而本书仅是一种浮光掠影式的初步尝试。

马丽华老师的纪实文学《青藏苍茫:青藏高原科学考察50年》是1990年之前的青藏科考在文艺领域的回响,此后30多年间的青藏科考有大量重要发现,特别是2017年启动的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更是一次历史性的科学工程,从历史的角度看,产出众多科研成果及丰富世人对青藏高原的科学认识的同时,一线科考活动和人物事迹也需要被记录。

过去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新中国成立以来,早期一些重要的青藏科考活动,如聂拉木喜马拉雅鱼龙发掘工作的细节大多湮灭在了时间里,没有留下任何影像。我们这个时代的青藏科考不能再有这样的遗憾,一线的科考队员有责任也有能力当好记录者,如我的同事、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邓涛在科学网发表的大量科考游记和科普书《西行札达——发现冰期动物的高原始祖》就有大量翔实生动的科考记录。

科研是科普的源头活水

作为一个媒介,相信《山海折叠》也会吸引一些读者成为青藏科考事业的后继人才,就像《青藏苍茫:青藏高原科学考察50年》感召了后辈投身冰川事业一样,这是科普作品很重要的价值所在。科研人员主笔的科普作品包含更多的科学内容和第一视角的科考现场,会给读者带来不同的阅读体验和思想上的回响。

对于作者来说,创作本书的过程也有重塑认知的意义。写作过程中,作者常感觉到某种“思维上的冲突”。科研工作需要在专精的方向上深度思考,就像啄木鸟凿洞取虫;科普构思创作则要跳出自己的信息茧房,思维发散地“博采众长”,更像蜜蜂采蜜。但正是在这种“冲突”下的创作,作者更加理解“科研是科普的源头活水”这句话的含金量。

科研是锲而不舍获得发现的过程,它打磨思维的韧性、敏锐和深度,形成知识的系统,要求掌握科学前沿动态,要有与同行的交流与思辨,有实事求是的原则,甚至还有思想上的自我审视和修正。这些是科普创作构思的基础,好的科普作品内核一定有科学的精神。

作为一个初涉科普书籍写作的新手,我很幸运。关于这本书的缘起,首先是作品与自带光环的青海西藏相关,其次是因为青藏科考事业的厚重历史与成果积累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本书再版时,作者加制了一个手绘海报,勾勒了青藏高原的地理范围和主要的山脉河流,国道219、109、318青藏高原段,穿越途经书中提及的各个化石点,而各处的代表性化石则用素描复原图表示。读者可以游目骋怀,沿着进藏的条条天路,在雪山圣湖点缀的观景长廊里,来一场古今交汇的时空旅行。

作者通过《山海折叠》的写作与出版,也完成了一次未曾有过的心灵之旅和某种使命的确认。希望热爱和向往西藏的读者们也能像作者一样,在阅读与游学中得到思想上的觉知和精神上的愉悦。

(作者系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

《中国科学报》(2025-11-07 第3版 读书)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天文学家发现有史以来最亮的黑洞光爆发 物理学家有望解决“高尔夫球手的诅咒”
撒哈拉沙漠将迎来更潮湿、更绿色的未来 斑彩菊石为何如此艳丽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