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肖文交院士团队针对西昆仑造山带开展系统了低温热年代学研究,揭示了西昆仑山晚中新世快速剥露,为印度-亚洲岩石圈碰撞时限与青藏高原生长提供关键证据。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地质学》上。
青藏高原隆升-生长过程是地球科学领域的核心科学问题。通常认为,青藏高原与印度克拉通在南部拉萨一带发生地表缝合,而深部地球物理观测则揭示,印度岩石圈正以近水平方式向北俯冲,其前缘已延伸至高原下方数百公里。接收函数研究进一步证实,印度板片的西段前端已抵达西昆仑之下。这一深部俯冲过程是驱动青藏高原西北缘新生代造山作用的关键,然而地表变形如何响应深部动力学过程,仍是学界争议的焦点。
针对这一科学问题,肖文交院士团队对西昆仑造山带开展了系统的低温热年代学研究,识别出该区在晚中新世发生了两期快速隆升事件,时间分别为约11–10 Ma和约7–6 Ma。这两期事件揭示出青藏高原西北缘在晚中新世经历了显著的地壳缩短与阶段性隆升,修正了过去对该时期构造活动认识不足的观点。
研究表明,11–10 Ma的快速隆升对应于印度与塔里木板块的初始“硬碰撞”。该事件导致印度-欧亚板块汇聚速率在约11 Ma后显著减缓并趋于稳定,同时引发了西昆仑地区在≤10 Ma的(超)钾质岩浆活动,以及青藏高原及周缘造山带(如天山)在约11 Ma普遍记录的隆升响应。
值得注意的是,自渐新世以来,冷却年龄与(超)钾质岩浆活动年龄呈现出从高原内部(羌塘-拉萨地块)向西昆仑逐渐变年轻的趋势。这一时空演变规律受控于印度板块持续向北楔入亚洲的深部动力过程。印度板片的俯冲、碰撞及其后期撕裂,共同调控了高原的“向外生长”与“岩浆迁移”。
相关论文信息:https://doi.org/10.1130/G53642.1
?
约11Ma印度-亚洲“硬碰撞”的深部-浅部耦合示意图(研究所供图)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