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科学家揭示TaODORANT1调控小麦粒重的分子机制 | 
                                                
                                                    |  | 
                                            
                                             
 
 
  近日,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刘永秀团队与合作者,系统地揭示了TaODORANT1基因在小麦粒重调控中的重要作用。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国际学术期刊The Plant Journal。
 
  小麦作为全球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为数十亿人口提供主要的热量和蛋白质来源。小麦产量由亩穗数、穗粒数和粒重构成,其中粒重具有较大的遗传改良潜力。深入研究小麦粒重的调控机制,挖掘关键功能基因,对于小麦高产育种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刘永秀团队与合作者基于全基因组关联分析(GWAS),发掘了一个与小麦籽粒千粒重显著关联的基因TaODORANT1。该基因编码一个R2R3型MYB转录因子,在小麦籽粒发育过程中呈现特异性高表达的特征。
 
  为深入探究该基因的功能,研究人员利用CRISPR-Cas9技术构建了该基因的功能缺失突变体。结果显示,与野生型相比,突变体小麦的千粒重显著增加,籽粒中淀粉含量明显提升,同时淀粉合成相关基因的表达水平也发生了明显变化。而且,TaODORANT1功能的缺失对淀粉的分子结构和理化特性造成显著影响,突变体籽粒中的淀粉颗粒数量增多,糊化特性优化,不仅提升了产量潜力,也改善了籽粒品质。
 
  通过单倍型分析发现,TaODORANT1的优异单倍型与较高的千粒重显著相关,并在小麦驯化和育种过程中受到了强烈的选择。直系同源基因分析显示,TaODORANT1在禾本科植物中高度保守,其同源基因可能在谷物种子发育过程中发挥相似功能。
 
  该项研究系统地揭示了TaODORANT1基因在小麦粒重调控中的重要作用,丰富了对小麦产量形成机制的认识,并为小麦高产优质分子育种提供了理论依据与潜在靶点。
 
  相关论文信息:
 
  https://doi.org/10.1111/tpj.70532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