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沈春蕾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5/10/25 18:22:09
选择字号:
2025年麋鹿与生态保护国际研讨会在京举办

 

10月24日至25日,作为中关村论坛系列重要活动之一,由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及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主办的“麋鹿与生态保护国际研讨会”在北京举办。

本次会议以“全球视角下的麋鹿保护与鹿类生态恢复:科学研究与实践”为主题,围绕麋鹿回归祖国40年来的保护成果与未来规划展开深入交流,来自全球主要鹿类动物分布区域的9个国家和地区的动物学家、生态学家、保护工作者等齐聚一堂,共谋鹿类保护与生态可持续发展之路。

在致辞环节,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主席拉赞·穆巴拉克指出,麋鹿重引进已成为全球最成功的物种重引入范例,IUCN将其誉为“野生动物重引进的中国范式”,为《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目标提供了生动实践。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执行秘书阿斯特丽德·肖梅克表示,麋鹿保护成就体现了持之以恒的科学努力与国际协作,是对“昆蒙框架”目标的重要贡献。

会议邀请国内外的专家学者和保护工作者围绕“世界鹿类动物保护”“科学教育”“鹿与生态”等主题作报告;针对麋鹿保护及鹿类保护的科学难题、麋鹿种群的高质量发展、国际合作、科学研究等展开“鹿与生态”高端对话;设置了“麋鹿迁地保护种群交流”“文创交流”“野生动物保护交流”3个论坛,从理论研究、实践操作、科学普及等多个方面展开13个专题交流,对标全球鹿类动物保护现状与展望,聚焦生态文明建设与生物多样性保护,全面展示40年麋鹿与生态保护的成就。

40年来,麋鹿保护科技创新在麋鹿遗传机制、栖息地生态、疾病防控、保护管理、科普教育等科研方面取得了更深的突破。其中,麋鹿国家保护研究中心(北京麋鹿生态实验中心)的研究团队在麋鹿基因组方面首次构建麋鹿T2T基因组,有助于发现疾病等相关的复杂结构变异,为麋鹿遗传进化提供更全面的基因组信息;江苏大丰麋鹿保护区团队在麋鹿生境与疾病监控方面,研究生境与生理变化同麋鹿代谢物之间的关系,探讨野化区和非野化区人为干扰下麋鹿生理影响,江苏大丰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列入“世界自然遗产”;湖北石首麋鹿保护区在抗洪灾、抗雪灾、抗疫病等自然灾害威胁做出了突出贡献,为其他种群保护提供了示范,率先通过自然扩散建立了最具规模与活力的麋鹿野生种群。

会议期间发布了《中国麋鹿保护成效报告》,系统梳理了过去40年中国麋鹿保护事业所取得的理论、保护措施和实践成就、面临的挑战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具有较高的客观性、科学性和指导性,能够为中国麋鹿保护事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撑。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真正有助于缓解便秘的食物是它 我国首颗海洋盐度探测卫星完成在轨测试
新型光电神经网络架构让光电计算精度更高 神秘宇宙“斑点”究竟是什么?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