船从切角丫码头出发,沿赤水河溯流而上。
甲板上,一个年轻人时而俯身观察河流水文,时而协调船工靠边取网。这个年轻人叫刘飞,是中国科学院赤水河观测研究站副研究员。
刘飞在赤水河做研究
腼腆
初见刘飞,你可能很难把他和“科学家”关联起来——一张娃娃脸,质朴无邪,头发自由舒展,显然没太打理;个头不高,牛仔裤配上一件旧衬衣,而且衣摆从来不扎进去,只是任凭它自由地垂在面前。
远客来访,他腼腆地笑笑,算是打招呼。即便是如约上了第二天清晨去野外考察的船,他也是问一句答一句,每个问题回答得都很认真,像是在做一项研究。
反倒是同行的老船工赵全才师傅主动向我们介绍,这个刘飞老师不简单,把17年的光景都扑在了这条河上。
刘飞的家乡湖南株洲,没有大江大河。大四那年,他作为实习生,和水生所老师一起到赤水河出差,被赤水河的秀美风光及其生物多样性所吸引,从此与这里结下了不解之缘。
“这河里有160多种鱼类,其中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40多种。”对于赤水河的鱼类分布,他了如指掌。
2007年刘飞进入水生所读研,此后又读博、留所,其主要研究方向始终与赤水河珍稀鱼类保护密切相关。
从2007年到2017年的10年里,刘飞和研究人员一起在赤水镇、赤水市和合江县3个调查江段,共采集到鱼类133种,其中包括长江鲟和胭脂鱼2种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及36种长江上游特有鱼类。
2025年7月,刘飞向参观者介绍赤水河台站科研情况。
着急
刘飞说,有段时间研究越是深入,他心里越是着急。
为什么?因为与历史调查数据比较,赤水河江段鱼类群落结构发生了明显变化:中华倒刺鲃和白甲鱼等大中型鱼类在渔获物中的比例持续降低;张氏?和圆口铜鱼等特有鱼类的比例逐年下降。
科研人员意识到:加强赤水河鱼类多样性保护与修复迫在眉睫!
自2006年起,曹文宣院士持续呼吁实施长江十年禁渔。2017年1月1日,赤水河率先实施“十年禁渔”,比长江流域重点水域全面禁渔早了整整4年。而这也被看作长江十年禁渔的先声。
这件事,让刘飞很受鼓舞。他没想到,看起来琐碎、不起眼的研究工作竟和国家的重大决策产生如此紧密的关联。那些十多年如一日,一次次野外考察获得的一个个鱼类早期资源监测数据,似乎都有了不同寻常的意义。
“对,就是那里!”顺着刘飞的指引望去,一处开阔的水面上,鱼群若隐若现。
2021年,刘飞就是在这片水域监测到一条体长115厘米的长江鲟——它是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鱼类,极其珍贵。“禁渔后首次发现如此大型的个体。它们能长到这么大,说明禁渔有效!”刘飞说。
经过十多年的生态修复,赤水河目前有哪些种类的鱼?
“放流的长江鲟游上来了,生长状况良好;国家二级保护动物胭脂鱼、岩原鲤出现更频繁了。宽唇华缨鱼、伦氏孟加拉鲮、金沙鲈鲤等珍稀特有鱼类在水中觅食,金光闪闪……”刘飞如数家珍。
科研人员在赤水河放流
冷汗
船继续往上,河道越来越窄,水流越来越急,群山也愈发险峻起来。
野外考察就是这样,很多工作必须到险峻地段去完成。在赤水河中上游地区,山大弯急。有一次,科研人员乘坐的考察车辆在转弯时突然失控,冲进了空置的民房!刘飞和同事惊出一身冷汗。对此,刘飞只是一句话带过:“好在人没事”。
有时,为了获得一些鱼类标本,刘飞需要跟随当地渔民徒手攀爬到垂直落差近200米的峡谷深处,在黑咕隆咚的河里进行捕捞。峡谷非常陡峭,四处都是坚硬锋利的石头,没有路。因为野外工作经验少,有些研究生上下峡谷摔得鼻青脸肿。
船继续往上,途径老村岩、仁友溪一带,踮起脚就能望见一处白色的小楼。
那就是“赤水河珍稀特有鱼类保护与水生生物多样性观测研究站”的驻地。2021年驻地落成,刘飞和同事们在站内模拟自然河道的梯级流水养殖系统,建设了一处珍稀鱼类的人工繁殖基地。
针对长江鲟等珍稀鱼类恢复缓慢的问题,他和其他研究人员一道,依托赤水河良好的水域生态环境,创新性地采取引流和生态水文调度等措施,首次实现了人工放流长江鲟亲本在赤水河自然产卵并孵化出苗,这标志着长江鲟保护从人工保种向自然种群重建迈出关键一步。
胭脂鱼。水生所供图
?
画
在几个监测点取了网,船便掉头返程。
天色渐晚,斜阳洒在河面上,忽而金光闪闪,忽而色彩斑斓,令人陶醉,像极了这河里的胭脂鱼。
色彩斑斓的胭脂鱼,是很多小朋友的最爱。说起小朋友,刘飞高兴地掏出手机给大家看孩子的画。
因为常年在赤水河从事野外研究,刘飞与家人聚少离多。每次回武汉,他都会尽量多和孩子们在一起。周末,他喜欢带着孩子参观水生所的实验室和楼下的水生生物博物馆。孩子们对颜色漂亮、形态特别的胭脂鱼最感兴趣。
刘飞朋友圈里晒着儿子第一次放流鱼苗的视频,小家伙开心地不得了。他的手机相册里则存了许多幅女儿的涂鸦,主题几乎都是“爸爸和鱼”。
在其中一幅画里,作为“科学家爸爸”的刘飞,穿的不是那件衣摆子在风里飘荡的宽松衬衣,而是一身白大褂。旁边,一条五彩斑斓的胭脂鱼,正腼腆地冲着他笑。
(实习生张鸿悦对本文亦有贡献)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