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晨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5/10/12 20:52:52
选择字号:
水稻收获进行时科技赋能大面积提产增效

 

10月11日,安徽省广德市誓节镇红应村千亩示范方迎来了大面积收割,6台联合收割机在滚滚稻浪中忙碌地作业。经专家组实割测产,该示范方单产达720公斤每亩,比上年增产140公斤每亩,增幅达24%。按照籼稻收购最低价1.28元每斤计算,示范方每亩净收益约增加358元。

誓节镇红应村千亩示范方。肖春芳摄

  ?

作为中国水稻研究所(以下简称水稻所)开展水稻大面积提产增效“整县制推进”的核心示范区之一,这里引进籼粳杂交稻新品种,配套采用水稻“条播壮秧定苗机插”全域全要素技术集成模式。

今年以来,水稻所联合国内高校和科研部门,充分发挥科技人才集聚的优势,在全国五大水稻主产区12个县开展“整县制推进”工作。针对长江中下游稻区、西南稻区、华南双季稻区、东北稻区等区域特征,研究制定相关技术模式,把“一县一策”、“一地一案”从纸面落到田间。

安徽省广德市是12个先行县的典型代表,针对当地水稻生产实际问题,水稻所科研人员优先选择嘉禾优175、华浙优210等8个丰产优质品种,为当地打造“7个万亩片+9个千亩方+2个特色百亩方”核心示范区。

此外,水稻所在全国12个先行试点县加强技术模式的集成创新和实践验证,形成水稻“条播壮秧定苗机插”全域全要素技术集成模式,即“1种2核4配套”,包括2个核心技术(即精准条播育秧、带蘖壮秧机插)和4个配套技术(即厚沃耕层构建、灌排设施配套、精量增效施肥和病虫草害综合防控),为全国水稻大面积单产提升和提质增效提供可鉴可用方案。

与此同时,水稻所加强协同联动,有效激发地方政府、科研单位、企业、农户的创新动能,构建了“多方协作、条件保障、集成创新、利益共享”的四位一体协同机制,通过田间实操培训、高产竞赛等,技术到位率显著提升。

经过一年攻坚,全国12个试点县万亩示范方全部提产10%以上,实现节本增效超100元每亩的目标。江苏宿迁十万亩优质稻亩产超650公斤,广西灌阳县通过病虫草综合防控减少农药使用15%。目前,区域化技术模式已具备复制推广条件,为实现全国水稻产能提升50亿斤的总目标打下了坚实基础。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流氓行星出现“恒星级”增长 颠覆认知:苔藓植物,真的不简单
中国科大发展“绿氢冶铁”新技术 我国科学家突破片上纳米尺度光操控难题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