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思辉,张曦月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5/1/25 21:06:44
选择字号:
八上火麦溪

 

腊月二十三,北方小年。《中国科学报》记者第八次驱车进山,赶往火麦溪采访调研。

火麦溪在哪儿?三峡工程以北80公里,湖北长阳土家族自治县和秭归县交界处的一个小山村,四面环山,海拔1200多米。这里曾是一处交通闭塞、人烟稀少的荒凉山坳。

因为没有路,村民只能靠背篓把农产品和生活用品翻山越岭运进运出。因为闭塞,此地几乎成了“被遗忘的角落”。

中国科学报社编委会主任刘峰松(左三)带队到火麦溪调研。李子峰摄

  ?

 

一个叫郑学群的山民,用20年时间,带领13户高山人家硬生生的在悬崖峭壁间凿出一条11里长的进村路。

没有资金、没有设备,他们靠铁钎、炸药和肩膀,一步步打开了通向外界的路。2018年,在党的脱贫攻坚政策惠及下,这条路被拓宽硬化,从此车进车出、风雨无阻。

2018年春节前,听说这个故事,记者决定上山去瞧瞧……从此与郑学群、杜玉芳、李鹏来、向海平等村民,与鄂西山村——火麦溪结下了不解之缘。每年春节前后,上山看一看,成了我们和村民的不变约定。

近几年,高山养殖与休闲民宿、特色果蔬一道,成为火麦溪的三个主要增收产业。村民们亟需牛羊养殖技术指导。这不,今年我们邀请了湖北省农科院畜牧所研究员陶虎一同上山。

牛羊声里话丰年

“中国好人”郑学群的家庭农场里,牛羊成群、生机勃勃,到处都是一股花生秸秆的草木香。老郑告诉我们,他近些年发展高山养殖,效益不错。2024年,牛出栏15头,羊出栏15只,生猪出栏2头,家庭纯收入十多万元。

“终于把这些年修路借的债全部还清了,不欠任何人一分钱了,而且还攒下了两排标准化的家庭养殖场,四五十万元的存栏牛羊。”见到老朋友,老郑竹筒倒豆子一般,给我们掰着指头算起收入账。

这样的收入看似平平无奇,但了解火麦溪,了解老郑故事的人,一定会不禁为他高兴——2018年以前的20多年里,他自费出资、借钱凿山修路,愣是凭借一股子倔强,与险峻的大山较量,用20年时间凿出一条进山路。

为了修路,他不仅手指骨折、右耳失聪,而且背了几十万的外债。凿山修路,他苦干了20多年;还清修路借的钱,他又用了7年时间。对于一个偏远山区农民,这何其不易!

“总体来看,眼下的牛羊养殖方式还不错。但要注意三点,一是要注意通风,保持牛圈里经常换气,避免氨气过高影响牛羊生长;二是注意选种,选择体型高大的公羊和多胎生育的母羊作为种羊进行繁育,保证后代具有较好的生产性能;三是定期除虫防疫,尤其是经常进山放养的牛羊,一定要定期除虫、定期防疫,确保生物安全。”仔细看完养殖场,陶虎给出三条建议。

“那具体怎么操作呢?”

“你可以这样……”

老郑和乡亲们拉着陶虎钻进一个个牛圈、羊圈,仔细听着专家的指导,在软面抄上歪歪扭扭,却又十分认真地做着记录,生怕漏掉任何一处重要信息,虔诚地如同小学生。

“科学家的话一定要听,听了就有好收成!”村民李鹏来告诉大家,去年春节期间,《中国科学报》邀请果茶领域科学家伍涛研究员、廖燎副研究员上山指导,今年他严格按照专家们的建议对梨园进行改造,搭建了上千株“双臂顺行式”棚架梨,如今长势旺盛,再过几个月就要挂果啦!

“你们可以加上我的微信,有任何问题随时问我,我也可以视频指导你们。”说话间,研究员陶虎的手机里,就多了不少农民兄弟的微信信息。

陶虎告诉《中国科学报》,火麦溪山大人稀,植被茂密,为牛羊等草食家畜的养殖提供了很好的条件。农民采取适度规模养殖,成本较低。在此基础上,加强科学配种、科学防疫、科学管理,基本上能保持稳定的养殖收益。农民借此增收,比较可靠。

老郑指着饲料房里、房梁上的一处处枯红薯藤,颇为得意地道出自己养殖增收的秘密:“我的牛羊肉,城里人每年都预定一空,因为我喂的都是牧草、黄豆秸秆、花生秸秆、红薯藤这些东西,确保不添加精饲料,牛羊肉的味道鲜美,价格也可以卖得高点。”

陶虎研究员(左)在羊圈前指导农民科学养殖。张曦月摄

  ?

民宿红火游人欢

路修通后,当年修路的干将之一、村民李鹏来从深圳辞职,返回家乡创业——把自家房屋改造成十多间民宿。经过数年经营,如今他和妻子经营的海鹏民宿在贺家坪镇一带已远近闻名。

“今年接待游客1200人次,与去年持平。不过,今年新增了许多户外游和民俗游的游客。”李鹏来说的“户外游”是近一两年发展出的“新产品”。

火麦溪一带独特的三峡高山风貌适合拍照,瀑布深潭适合徒步,山洞风光适合探险,因此吸引了不少户外游爱好者。李鹏来既给游客做向导,又负责督促游客文明探访,保证安全,收入不错。

至于民俗游,指的主要是“抬格子”。所谓抬格子,是土家族百姓准备的一道传统年菜,冬天杀猪那天,他们将鲜猪肉、老南瓜、萝卜、土豆等食材拌以玉米面,用大蒸笼蒸熟后,抬上餐桌招待乡邻亲朋。

李鹏来的妻子向海平介绍,很多城里人没见过土家族杀年猪、抬格子的热闹,现场感受一番,觉得特别有趣。

客从哪里来,李鹏来说:“主要从网上来”。这个乡村民宿的小老板不仅开了微信公号,而且学会在抖音、视频号、小红书、B站等社交平台推介火麦溪的山水风光、民俗特色,吸引了来自重庆、四川以及湖北荆州、潜江、宜昌等多地游客慕名而来。

游客上山,游山玩水、夜宿农家,点起篝火,感受土家人的热情好客,临走时,还买下乡民们的高山腊肉、土豆、魔芋等回家馈赠亲友,好不惬意。

在这个过程中,小村也焕发出与昔日完全不一样的生机和活力。

除了民俗和旅游,李鹏来还憋着一个大招——未来几年他的泉水梨产业“钱景可期”。来到湖北省农科院研究员伍涛去年指导过的那片果园,满眼都是水泥柱、铁丝网以及梨树条组成的整齐“矩阵”。

李鹏来笑着说:“伍涛老师夸我是‘听话的孩子’,我按照他说的方法修剪、施肥、搭架,梨树长势明显好起来了。”这片“泉水梨”园区是他和村民们的试验田,种下的近千棵梨树预计今年七月底挂果。

按照估算,五年后这片梨园将带来超过16万元的年收益!除此之外,也有观赏价值——梨花盛开的季节,火麦溪的游客,看到的将不只是一树梨花压海棠,而是千树万树梨花开。

村民李鹏来(左一)带领大家参观他的梨园。张金光摄

  ?

无限生机待来年

与往年不同,为了欢迎《中国科学报》采访组,老郑特意穿了一身深蓝色的西装——这还是他当年参加劳模领奖时的穿搭。

他说:“我不是为了拍照好看。我是想,贵客到、穿西服、有个好气象、好兆头——希望一年更比一年好。”老郑说,现在自己无债一身轻,但绝不能停下来,还要继续做好三件事。

哪三件?一是做强一个好产业。他介绍,火麦溪山大人稀,自然环境适合搞养殖。现在自己的牛羊肉供不应求,下一步他打算带动更多人一起干,利用自己的渠道,带着大伙儿增收奔小康。

二是挖掘一口惠民井。火麦溪一带海拔高,地处群山高处,枯水期灌溉用水不足,乡民们多有不便。为了解决这个困扰几代人的问题,他翻山越岭找水,终于在崖壁之间、密林深处找到一处水源。

当地干部介绍,郑学群说的水源,位于火麦溪深处,一个叫冷家槽的山峰上。那里的海拔比火麦溪还高一百多米,藏着一处不为人知的山洞,山洞仅能容一人爬行。老郑只身钻进山洞,发现那里的水源非常充沛。目前镇里、村里也注意这处水源地。

“现在政策好,镇里、县里都在帮忙,我是劳模,我得为大伙多做点事情,我有信心把这事办成,解决大伙的缺水问题。”说起找水,老郑信心满满。

三是打造一条景观路。十多里长的火麦溪阴坡公路,寄托着郑学群20多年的心血。现在,这条路已经成了当地村民的致富路。从去年开始,老郑决定在这条路的两旁,有规划地栽种桂花树、银杏树、柿子树等本土苗木,打造一条景观路。

去年,老郑自己出钱、出工在进村公路两侧栽下了100多棵行道树,每隔五米栽一棵。2025年他计划再种三四百棵,让这条曾经难以通行的山路,变成火麦溪的“景观长廊”。

“到时候游客开车上山,一路都是桂子香、花果香、甜柿香,咱火麦溪的景就更美了。”透过老郑坚毅的眼神,我们看到的是偏远山村百姓改变家乡面貌的执着和坚毅;握住老郑粗粝的手,和他道别,我们又许下“来年再上山”的约定。

时光在变,岁月易老,土家人靠奋斗改变生活面貌的决心,却坚如磐石,令人肃然起敬。

火麦溪的变迁,又何尝不是中国千千万万偏远山村,从打赢脱贫攻坚战到奋力实现乡村振兴的一个时代缩影?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詹姆斯—韦伯望远镜捕捉到蓝色恒星群 石油开采可能引发了英国100多起地震
赠书|用数学思维理解世界 超薄材料创造磁性之谜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