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工智能时代,人类还能做什么?这不仅是一个技术问题,也是一个哲学问题;不仅涉及事实判断,更关联价值判断。人工智能拥有自我意识吗、有意识的人工智能应当被如何对待、强人工智能是否会统治人类以及自动驾驶出了事故由谁来负责等问题值得探讨。
近期出版的《人工智能的哲学思考与时代反思》为回答这些问题呈现了新思考。本书由《自然辩证法通讯》(以下简称《通讯》)杂志编辑部主任李斌主编,汇集了《通讯》近年来在人工智能专题中具有代表性的16篇论文,以专业、立体的视角展现了近年来科技哲学和科技伦理领域对于人工智能的前沿思考。
《人工智能的哲学思考与时代反思》,李斌主编,商务印书馆2024年11月出版,定价:75元。出版社社供图
?
本文集共推出四个专题。专题一“人工智能的哲学基础”,探讨人工智能的本质与哲学上的基本概念。
第一是基本概念问题。一方面,人人皆关注的“人工智能是否将产生意识”,考察意识概念,认为应当将自身觉知与自我意识有所区分。另一方面,从“中文屋”到“日语屋”的思想实验或许表明,人工智能无法像我们一样理解语言,因其无法真正将计算与具身性结合在一起。
第二是人工智能的基本问题。如机器能否思考?奇点是否会来临?人工智能的两个基础问题可以分为理解性问题和理论性问题,二者拥有不同的路径。以表征与计算为基础的人工智能理论曾由符号主义、连接主义与行为主义等范式主导,而语境论观念蕴含于三者之中,其特征贯穿人工智能理论的发展历程,因而有望帮助人工智能突破已有范式理论的局限。
专题二为“人工智能伦理规范的理论反思与技术实践”。此部分文章涵盖了人类与人工智能的关系类型、赋权过程,审视了导致伦理问题的自我意识的危险之处,还包含了一篇案例研究文章。案例研究以时下社会话题度极高的自动驾驶系统为例,探索其运行中的问责问题,由此呼唤一种面向技术本身的伦理分析框架。
专题三是“人工智能的政治学批判与反思”。政治哲学的批判被扩展到人工智能领域,这种批判重建于对政治概念本身的追问,应用于未来人工智能与人类不同的关系模式,发展于人类主体的复杂性及可能性空间,又进一步深入生产关系的领域。这种批判本身也得到反思,最后一篇文章归纳了对3种不同类型人工智能的政治哲学思考的可能性,深究人工智能政治哲学批判目前面临的窘境及其原因。
专题四“人工智能的社会运用探索”有4篇文章,分别从政府转型、心理学研究、道德增强、责任承担4个不同视角探析人工智能应用于社会中的现状、前景与问题。读完本篇,颇有意犹未尽之感,随着人工智能应用于越来越多的领域,可以预见的是,将有更多社会议题让我们思考和参与。
本文集还是一本思想交锋之书。李斌曾援引世界上最早的学术期刊《哲学汇刊》之经验,强调了学者之间互动交流的重要作用。在本书中,不仅能看到学者思想的汇聚融合,更有篇目之间的前后呼应,有不同研究者的提问与回答、对话与争辩。
对于公众来说,本书是一个深入了解人工智能哲学问题的窗口。ChatGPT、Claude、Gemini等大模型不断发布并高速迭代,自动驾驶飞掠而过,人工智能助力基因测序,智能监测守护环境和健康……这是一个人人都能应用人工智能的时代,人人也都被它的新闻拨动着神经——有迎接积极改变的乐观与激动,也有焦虑、担忧甚至抵触。
然而,在互联网纷繁的信息流之中,缺乏的是系统的梳理与学术性的探讨。弱人工智能与强人工智能、人工智能(AI)和智能自动化(IA)究竟应当如何划分?精神、意识与智能又有何分别?阅读本书,可以精确地厘清一些基本概念,获取较为前沿的理论,启发公众广泛深入的思考。
法国思想家帕斯卡尔曾说“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因此,我们所能做的最“人类”的事情,便是用自己的理性认识这个飞速发展的时代,同时不断思考与反思我们的认识。
本书一些文章发表于几年前,回顾了对人工智能的认知与审视的历程;有些则于近日面世,对未来作出了预言。而无论何时阅读,其中的思想内核与批判精神都历久弥新。
当然,与人工智能相伴而生的哲学问题何其多,短短十几万字必然不能全覆盖。本书对于近一两年风头无两的生成式人工智能、AI for Science等话题尚未涵盖,也缺乏一些具体的事例研究。
本书名为“哲学思考”,实则兼具哲学思辨与社会关怀,极具现实意义和时代价值。它警示我们,在这个人工智能与人类命运交织共生的新时代,我们有必要探寻一条既促进技术发展又维护人类尊严与价值的道路。这便是我们此刻立于历史转折点,不得不正视并解答的时代课题,它始终是独属于人类的重要课题。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