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韩扬眉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4/5/24 14:45:42
选择字号:
尼玛扎西:用信息技术拉近西藏与世界的距离

 

“我是沐浴着新西藏的阳光,在党和国家培养下成长起来的藏族知识分子。国家和社会需要时,我们不上谁上。”尼玛扎西平和的语气中带着坚定。

立足西藏数十载,中国工程院院士、西藏大学教授尼玛扎西带领团队研制藏文信息处理领域相关国际标准并应用推广,奠定我国在国际藏文信息系统领域的主导地位;研制全球首款藏文版数字和智能移动操作系统,提升我国涉藏地区社会信息化水平;研发藏文古籍文献资源数字化技术,推动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研究藏语言文字自动识别关键技术,探索技术成果在边疆数智领域的工程化应用模式……

尼玛扎西始终怀揣报效国家、建设家乡的家国情怀,带领团队潜心科研,用信息技术拉近西藏与世界的距离。

“我们不做谁来做?”

上世纪60年代,尼玛扎西出生于西藏拉萨,与父辈不同的是,他接受了从幼儿园到博士较为系统化的现代教育。回馈祖国和家乡的心愿他始终牢记心间。

1988年,尼玛扎西从华东师范大学计算机科学系毕业,回到西藏在西藏大学任教。那时,中国的信息技术方兴未艾,计算机被越来越多人知晓和使用。在上海读书的尼玛扎西看到,中文信息处理(主要是汉语)应用于日常学习和办公,极大地提高了信息处理效率。

而在西藏,大学里还没有计算机专业,在诸如日常公文处理、大学藏文教材编撰、文献整理等领域,没有一个达到使用化程度的桌面藏文处理系统。

 “我们不做谁来做?我觉得我们应该要解决社会需求。”尼玛扎西投入到艰难的技术研究和开发工作中。

然而,刚大学毕业的尼玛扎西并未学过中文信息处理技术。在软硬件条件极其有限,没有互联网等通信手段可以利用,人员和技术条件非常薄弱的情况下,尼玛扎西带领团队埋头苦干,从最基础的知识开始研究藏文信息处理技术。

历时两年,终于在1992年10月,尼玛扎西团队成功研发“TCE藏、汉、英文信息处理系统”软件,应用于从藏文公文处理、教材编撰、史籍研究整理,到餐厅菜单编写等工作和生活的众多领域,为藏文信息技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在这一“小试牛刀”的研究中,尼玛扎西看到了一个更深刻的问题:藏文信息无法交互。

由于当时藏文没有信息交换用的编码标准,在各类信息平台间无法实现正常的藏文传输。在信息网络时代,某种语言要想与世界畅通无阻地对话,必须制定其文字的信息交换用编码国家和国际标准。

尼玛扎西和团队在短时间内查阅了大量ISO/IEC 10646技术文档,并结合藏文文字特性,争分夺秒地起草并提交编码标准提案。他们从“一张白纸”开始研制相关标准,有时为了制作一个高质量的藏文编码字符集方案,要从早晨一直工作到第二天凌晨。 

历经近4年,1997年7月,尼玛扎西带领团队研制的藏文编码方案被国际标准化组织正式确定为《信息交换用藏文编码字符集》国际标准,藏文由此成为我国第一个制定完成编码国际标准的少数民族文字,解决了藏文信息处理无编码标准可循、信息无法共享和交互的技术难题。

作为全球藏文信息系统技术标准,它如今是国内外所有软件系统和信息平台藏文处理功能实现的基础,有力地维护了国家权益,奠定了我国在国际藏文信息系统领域的主导地位和藏文信息系统的发展基础。

信息网络时代,西藏没有落下

以计算机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已经彻底改变了人们的生产生活,尼玛扎西欣慰地说,西藏及时地跟上了时代的发展步伐。

1996年4月,尼玛扎西到丹麦参加国际会议,第一次接触到了“因特网”“WWW”等新鲜词汇。他听得不是很明白,但直觉告诉他这必定是影响未来的重要技术。

会议结束,他回国后来到电子科技大学,钻进信息中心安排的专家楼,在一个月的时间里从早到晚阅览各类相关书籍,遇到不明白的问题就到电子科技大学信息中心求教,从最基本的专业名词学起,逐步学习和了解“因特网”知识。

当年7月,尼玛扎西回到拉萨,在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CERNET)的指导和电子科技大学的帮助下,带领团队建设了CERNET西藏主节点(现在称为拉萨核心节点),使CERNET西藏主节点成为西藏自治区第一个提供因特网接入服务的机构。在此基础上,还负责规划建设了西藏大学三期校园网、多媒体教学系统和西藏第一个IPv6园区网。

这在尼玛扎西看来,是他践行家国情怀的实际行动,“虽然当时只是一名普通教师,但身在这个岗位上,需求来了,我们责无旁贷,如今西藏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与其它发达省份相比,不敢说水平一致,但未成代际式的落后。”

如果说上世纪90年代末以前,尼玛扎西助推了西藏“入网”。那么,从那之后,尼玛扎西开拓了中国藏文信息技术研究新领域。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移动通信深刻地改变着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但是由于没有藏文版的移动操作系统,所以人们只能用移动电话进行简单通话,无法进行进一步的藏文信息处理、传输和共享,制约了社会信息化水平的提升。

 “几十年前,还会有人问这一品牌手机能不能用藏文?那一品牌手机能不能用藏文?现在没人问这个事儿了,因为经过近十年的努力,移动电话处理藏文成为了常态。”尼玛扎西现场演示,他在华为手机的聊天软件中编辑藏文“扎西德勒”,另一不同款的手机中接收到了完全一样的内容。

这在今天看似“理所当然”的事情,背后是他和团队近十年的奋斗。2005年,尼玛扎西团队与企业合作,研发出全球首个藏文版数字移动操作系统,移动电话生产商基于此推出了全球首款藏文数字移动电话;2014年,与企业合作研发首个藏文版智能移动电话操作系统,华为公司基于此推出了全球首款藏文智能移动电话。

而在计算机藏文操作系统方面,原来只能实现Windows等计算机操作系统的藏文输入输出等处理,而没有研发出真正意义上的藏文操作系统。2021年,尼玛扎西带领团队与国防大学、麒麟软件合作研发了首个计算机操作系统藏文版——国产“银河麒麟操作系统藏文版”,助力国家信创工程。

“这些都极大提高了西藏和我国涉藏地区的社会信息化水平,信息网络时代,西藏没有落后得太多。”尼玛扎西说。 

新使命肩负新担当

尼玛扎西和团队始终坚守着发挥所长、服务国家的信念,“话语权是国家战略,如今回过头再看,有些工作如果当时没做,今天我们就没法向国家交代。”

随着人工智能时代的来临,尼玛扎西开始思考:“如何利用我们在语言智能领域的技术积累服务国家战略和西藏经济社会发展?”目前,尼玛扎西正在牵头 实施“新一代人工智能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等研究项目。

一方面,为致力民族传统文化的数字化保护和利用,服务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尼玛扎西表示,藏族传统文化历史悠久、丰富多样,涉及藏医药、天文历算、文学、哲学、艺术等诸多领域,是我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优秀传统文化不与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那么传承创新就是一句空话。

另一方面,积极服务国家战略。尼玛扎西团队从藏语言文字出发,在进一步夯实我国在国际藏文等信息系统领域的主导地位的同时,不断积累技术和人才,为研发的国产操作系统等基础软件多语化技术做准备,立足国内,扬帆出海。

回顾工作36年,尼玛扎西坦言,自己起初并未想过做科研,是社会和国家的需求推动自己一步步往前走,“很多时候,我们团队不过多考虑眼前利益,而是根据自身技术、人员和资源等条件,以需求为导向定下长远目标,持之以恒,久久为功,但这个目标一定是跳起来能够得着的。”

对尼玛扎西来说,除了科研工作,他另一重身份是教师。36年来,尼玛扎西为本科生上课,指导研究生和博士生,推动西藏高校计算机专业从无到有,形成了本、硕、博三个层次的较为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人才培养要与科学研究结合起来。”尼玛扎西不仅让自己对前沿保持敏感,也带学生参与到前沿科研中。

2023年11月,尼玛扎西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这份荣誉代表了一个新起点,鼓励着我继续做好藏文信息系统领域工作,并在更广阔的领域和更高层次上服务国家。”尼玛扎西说。

尼玛扎西与团队正在研讨(左二)。受访者供图

尼玛扎西在作报告。受访者供图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中国科学家首次发现“无摩擦的冰” 冰表面长啥样?原子级分辨图像揭晓答案
北方中纬高频雷达网发布首批科学探测结果 “双星计划”:开启中国空间科学新纪元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