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朱汉斌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4/10/15 21:45:50
选择字号:
华南植物园发现“消失”近百年的毛柄木樨

 

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以下简称华南植物园)高级工程师宁祖林团队与合作者,基于形态和分子证据验证了“消失”近百年的极危植物——毛柄木樨的重新发现,同时对其种群和群落特征进行了调查分析,初步揭示了毛柄木樨种群动态和濒危原因。相关成果近日在线发表于《生物多样性(英文刊)》(Biological Diversity)。

论文第一作者、华南植物园工程师谢丹表示,桂花是我国传统十大名花之一,被称为花中月老,它是木樨科木樨属植物的统称。由于其观赏价值高,经过长久的人工栽培选择和天然杂交,已形成了四个品种群百余个品种。尽管桂花的栽培品种数量庞大,但木樨属植物的引种保育现状并不理想。目前,仅有10余种木樨属植物被引种栽培,大量的种类尚存在保育空缺,甚至有的物种长期在野外没有被监测到,其中毛柄木樨就已经“消失”了长达91年之久。

毛柄木樨样方调查团队。研究团队供图

  ?

据标本和文献资料记载,岭南大学曾怀德先生于1932年在广东省大埔县铜鼓山首次采集到一种木樨属植物标本,存放在岭南大学标本馆,后辗转至国内外多个标本馆。近百年来,再无其踪迹报道。为了寻找这一珍稀濒危植物。2023年2月,宁祖林带领华南植物园引种保育团队前往毛柄木樨模式产地进行考察,同时携带模式标本彩色打印照片对周边村民进行走访调查以寻找毛柄木樨踪迹。经过团队系统调查和细致辨识,最终寻找到了与模式标本叶形极为相似的植株,并相继在9月份和10月份采集到具花和果的标本。

为了确认调查发现的木樨属物种就是1932年曾怀德所采集的毛柄木樨,宁祖林团队一方面对照模式标本和原始文献进行形态特征鉴定,同时对模式标本采集DNA样品进行分子鉴定。宁祖林团队分别从中山大学标本馆馆藏的主模式标本、华南植物园标本馆和邱园标本馆馆藏的等模式标本上取了少量叶片进行DNA提取。其中,从保存在邱园标本馆近百年的等模式标本叶片材料提取到DNA样品,成功“复活”了珍稀植物毛柄木樨。至此,“消失”近百年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毛柄木樨真身得到确认。

毛柄木樨花和果。研究团队供图

  ?

宁祖林团队调查发现毛柄木樨野外种群个体数仅11株。在2023年9月监测到毛柄木樨开花,结合花和叶片形态特征初步将其鉴定为毛柄木樨之后,宁祖林团队便采集了部分枝条带回植物园进行扦插繁殖实验。在种苗繁育组人员的努力下成功突破其扦插繁殖关键技术,并对种群全部个体进行扦插繁殖获得种苗,成功将毛柄木樨野外种群基因克隆复制保存在华南植物园。同时,他们也在持续监测毛柄木樨野外种群开花结实、果实发育及种子萌发等情况。

论文通讯作者宁祖林表示,该研究工作基于1932年采集的毛柄木樨模式标本形态特征和DNA分子证据证实了广东特有国家重点保护极危植物毛柄木樨的再次发现,并补充了该物种的物候和形态特征描述,同时对其种群和群落特征进行了调查分析,初步揭示了毛柄木樨种群动态和濒危原因,研究结果对珍稀植物毛柄木樨的保护和资源利用具有重要科学意义。

相关论文信息:https://doi.org/10.1002/bod2.12018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珠穆朗玛峰因何成为世界最高 极目卫星团队在伽马暴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
实践十九号卫星成功发射 他们的15年“铸剑”之路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