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江庆龄 来源:科学网 发布时间:2024/10/11 10:40:21
选择字号:
戏曲遇见科学家,上海光机所深情演绎科学家故事

 

“王之江同志,您不要这样客气,今天真是让人大开眼界,请您继续为我们演示。”

9月30日,上海光机所举办原创话剧《三地聚疁人杰地灵》和原创锡剧小戏《神光赤子—林尊琪》的首演活动。首演以话剧艺术、传统戏剧为载体,旨在让科学家精神走出科研院所,走向更多青年人才和社会公众,让“共和国科技脊梁”的光辉形象更加深入人心。

当年轻的王之江扮演者出现在舞台上时,观众们不禁露出了会心的微笑。原来,中国科学院院士王之江和他的夫人顾美玲也在台下观看。

王之江院士和夫人顾美玲。

“在策划阶段,我们和王之江院士进行了沟通,他非常支持我们用舞台剧的形式弘扬科学家精神的想法。”上海光机所党委办公室主任吴燕华告诉《中国科学报》。

穿越时空,回到60年前

“建设上海光机所,有我,有我,有我,还有我!”

“我们的奋斗是为了祖国的需要,与光同行、矢志报国。”

1964年,在党中央的高度重视下,在毛主席“死光(激光),要有一批人吃了饭不做别的事,专门研究它”的指示下,我国建立最早、规模最大的激光科学技术专业研究所——上海光机所建所的序幕正式拉开。

来自五湖四海的研究人员,肩负国家使命,跨越祖国的大江南北,携带着家人和科研设备,历经曲折,纷纷汇聚于上海嘉定(别名疁城)。

实验室的条件不尽如人意,他们就凭借自己的双手和智慧,制作出所需的工具;生活条件艰苦,但他们对科研的热情不减,全身心投入研究工作。

他们为现代光学基础和应用前沿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深入探索了一系列重大的科学问题,有力推动了大型激光工程技术的蓬勃发展,并开辟了激光与光电子高技术的全新应用领域。

作为上海光机所的第一批建设者,他们“白手起家”做好科研的同时,也形成了上海光机所特有的“大院家文化”。大院的孩子们和父母来自五湖四海,说着南腔北调,在那个条件艰苦、设施薄弱、资源匮乏的年代,他们在科研和生活中展现出独特的精神面貌。

《三地聚疁,地灵人杰》剧照。

《三地聚疁,地灵人杰》以上海光机所建所60周年出版的《上光大院的奋斗故事》为背景创作,全部演员均为所内一线科研人员和职工子女。

吴燕华介绍:“《上光大院的奋斗故事》由上海光机所的第一代建设者和他们的子女执笔,故事非常感人。我们也希望可以进一步拓展,用更生动的形式,让这些故事走进大家心中,所以就有了话剧表演的想法。”

黄正清扮演者、上海光机所硕士研究生说道:“当时,上海光机所百废待兴,充满了生命力。黄正清本人也是一个年轻的大学生,他在这边结识了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我相信他对于上海光机所是有一份归属感的,同时我也相信他是热爱这份工作的。”

传统戏曲和科学家精神融合

锡剧别名常锡剧、常锡文戏,是流行于沪宁沿线以及杭、嘉、湖地区和皖南城乡的地方传统戏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原创锡剧小戏《神光赤子—林尊琪》由嘉定菊园锡剧社艺术家团队创作排演,以神光-II号激光打靶的第七千次试验为切入点。彼时,林尊琪的身体已经不太好了,但他依然拖着病体,不顾同事的反对,亲自来到试验现场。

“虽然这是第七千次试验,可是我还是把它当作第一次,现在万事俱备有十分把握,但心里还是有一点紧张。”

“我要是不退,你们这些年轻人怎么能更上一层楼呢?”

演出接近尾声时,背景幕布上现出这样一段字——

中国科学院院士、高功率激光技术专家林尊琪因病,于2018年5月28日离世,享年76岁。“油灯已经耗尽,我要奋斗到最后一刻”这是林院士在生命最后一刻,留在服药日记本上的话语!

在林尊琪院士等老一辈科学家的卓越领导下,神光II装置实现了我国激光惯性约束聚变在量和质上的飞跃,成功跻身当代国际顶尖高功率固体激光驱动器之列。

不到10分钟的锡剧小戏,生动展现了林尊琪胸怀祖国、服务人民、淡泊名利、甘为人梯的精神。

《神光赤子——林尊琪》剧照。图片均由上海光机所提供

“用锡剧的形式演绎林尊琪院士的事迹非常有意义。一方面生动展现了科学家精神,另一方面也弘扬了传统文化,能够吸引更多年轻人关注我们的国粹艺术。”吴燕华表示。

锡剧导演管虎奎介绍,这是菊园锡剧社第一次排演以科学家为主题的锡剧,团队也将继续加工完善《神光赤子—林尊琪》,让文艺工作更好地服务于展现科技成果、弘扬科学家精神,也让锡剧爱好者借此机会了解林尊琪院士身上所展现的科学家精神。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珠穆朗玛峰因何成为世界最高 极目卫星团队在伽马暴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
实践十九号卫星成功发射 他们的15年“铸剑”之路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