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刘进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1/9/28 14:08:54
选择字号:
一周高教回顾

 

高校R&D经费支出再创新高

日前,国家统计局、科学技术部和财政部联合发布了《2020年全国科技经费投入统计公报》。该公报显示,2020年我国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再创新高,高等学校R&D经费支出达1882.5亿元。

点评:

在疫情部分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背景下,中国仍能继续延续“十三五”时期R&D经费两位数增长态势实属可贵,这有力保障了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也为后疫情时期中国教育科技崛起发力夯实了部分基础。

高等学校R&D经费的持续增长,显示出中国高校科技创新实力与核心竞争力仍在继续增强,但R&D经费总量、人均规模等仍与部分欧美国家存在差异,R&D经费结构等仍然存在优化空间,下一阶段中国应重点关注R&D经费的结构与效率问题。一方面,应进一步形成严格的竞争筛选机制,既避免R&D经费投放平均用力、大水漫灌等带来的低质低效问题,也要注意将有限的R&D经费投入到关键部门、关键领域和关键研究集群。

本次发布的数据还显示出,中国R&D经费结构正发生变化,企业的研发主体地位正在上升,企业与高校的联动效应也正在形成。企业既成为公共财政经费投入的有力补充,也和高校、科研院所在科技、国防、网络等领域形成协同创新,有机互动,共同应对 “卡脖子”等技术挑战。

 

多校称不为全日制专硕提供宿舍

近日,国内部分高校陆续发布2022硕士研究生招生简章。众多高校明确不为全日制专硕(或部分专硕)提供宿舍,其中包括北京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复旦大学等“世界一流”建设高校,其他大多数学校也有不为非全日制硕士提供住宿的明确规定。

点评:

中国高校大学生住宿制度起源于计划经济时代的“全能大学”办学理念,当前的住宿改革则开始向“有限大学”的理念转变。

未来大学在住宿等问题上不会再大包大揽,而是将有限的人财物资源投入到教育科研的核心领域。这既符合市场规律,也有利于大学回归本质属性,对此应予以鼓励和理解。

在住宿制改革过程中,仍应稳妥审慎推进,一是应注意教育公平问题,当前部分高校的改革进一步形成了非全日制专业硕士、全日制专业硕士、全日制学术硕士的差别对待,加上三者在就业等其他领域的差异化制度设计,有可能带来教育歧视和教育公平问题。二是应通盘考虑本土学生住宿与留学生住宿之间的关系,应遵循趋同化管理目标,一视同仁对待学生住宿问题。三是应以疏代堵,不能简单地将学生住宿问题向社会“一推了之”,而是应积极协调市场化住宿手段,便于开展学生日常管理。

 

北大启动“全球课堂”项目

近日,北京大学和康奈尔大学、莫斯科国立大学、澳大利亚国立大学、早稻田大学、希伯来大学、开罗大学、格拉纳达大学等高校共同启动北京大学“全球课堂”项目。

该项目本学期选取六门课程向北京大学五所孔子学院和海外友好合作院校的学生开放,截至目前共有来自36所学校的近200名学生选修了这些课程。

点评:

全球高等教育中心—外围关系正在重塑,以中国为代表的后发国家,正着力打造新的世界高等教育中心或亚中心。北大等推出“全球课堂”等项目,显示出中国已经开始从高等教育机构的整体对外输出,向以项目、课程、知识等要素为单元的教育内容输出推进,中国高等教育引进来与走出去并重的趋势变得更加明朗,凸显出中国高等教育国际竞争力的不断提升,显示出后疫情时期高等教育的西方化、英语化等现象发生改变,世界高等教育将和经济领域一样迎来多极化发展态势。

“全球课堂”项目的推行也与线上线下教育理念变革紧密相关。后疫情时期,随着中国高等教育的继续发展,应进一步加强制度建设与机制创新,鼓励类似北大的高层次大学不断走出去,鼓励类似“全球课堂”的国际化教育模式创新,以教育国际化带动在地国际化等发展,为中国世界一流大学建设做出新的贡献。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缓解肠易激综合征  饮食比服药更有效 银河系发现巨大黑洞
史上最亮伽马射线暴来自一颗坍缩的恒星 导师:年年审毕业论文,总有这些问题!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