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黄辛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1/7/31 13:06:49
选择字号:
中国腔镜外科三十年造福无数患者
第十七届全国腹腔镜与内镜外科会议在沪举行

 

7月31日,由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承办的中华医学会第十七届全国腹腔镜与内镜外科会议在上海举行,主题为“致敬中国腔镜外科三十年”。中国微创外科开拓者、瑞金医院普外科主任郑民华感叹,回眸三十年,终点也是起点。

在当天大会开幕式上,赵玉沛院士、宁光院士、李宏为教授、张忠涛教授、蔡秀军教授、季加孚教授与大会主席郑民华分别致辞。

1987年,腹腔镜手术问世不久,法国斯特拉斯堡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引进一套全新腹腔镜手术器械,同时选拔一批医生尝试探索,当时还只是瑞金医院住院医生的郑民华被选中:“理由很简单,因为我是中国人,有一双拿筷子的手。”于是,郑民华成为第一个掌握腹腔镜技术的中国人,并于1988年在法国成功完成自己的第一例腹腔镜胆囊摘除手术。

1991年,云南曲靖医院的外科医生完成了我国第一例腹腔镜外科手术。同年,郑民华回到上海瑞金医院,在国内率先开展腹腔镜胆囊切除术、阑尾切除术、疝修补术。自此,微创外科开始生根发芽。

当时很多同行无法接受微创技术,甚至有人开玩笑说,腹腔镜就是回家有大门不走,偏要爬窗户。面对质疑和压力,以郑民华为代表的第一批微创外科开拓者,因为看到了腹腔镜技术对于病人的好处,生理结构破坏小,术后恢复快,他们深信这是一项造福患者的好技术,所以义无反顾地走上推广之路。

郑民华除了在瑞金医院院内向妇产科、泌尿外科、胸外科等多个科室普及腹腔镜技术,使得瑞金各个手术科室都在中国率先开展各相关学科的腹腔镜手术,他还带领同道“一路向西”——从西部地区开始“拓荒”,把腹腔镜技术的“种子”一颗一颗种在偏远地区,然后一个一个城市地宣讲、手术演示,让越来越多的外科医生逐步了解、逐步接受并学习。

20年前郑民华在嘉峪关做腹腔镜手术演示,当时正逢全国首届微创外科新技术与新手术演示研讨会,这个盛会标志着从此中国腔镜微创技术进入发展快通道。

郑民华说,虽然1993年他就已开展国内第一例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手术,但我国微创外科真正全面进入恶性肿瘤领域,是在第二个十年,如何规范做腹腔镜手术成了发展的关键。

2001年,瑞金医院微创外科建设成为上海市微创外科临床医学中心,郑民华牵头制定我国腹腔镜大肠癌根治手术操作指南,并且为国内外40多家医院指导手术并培训医师,从这里走出的外科医生们,又好像蒲公英一样,把微创技术播撒到更广阔的地区。而培训基地和培训体系的初步建立,使腹腔镜技术获得了规范、广泛的推广。

2004年,郑民华成功实施国内首例全腹腔镜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而该手术一直被视为普外科领域最高难度的手术之一。腹腔镜技术终于从只能单纯胆囊切除,发展到可以试试普外科公认最难的手术。

此后,单孔、NOTES(经自然腔道)、机器人手术……每一次设备技术的迭代、更新都带来手术技术的发展与进步。中国医学界从难以接受“微创技术”,到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成为首选术式;从怀疑微创下恶性肿瘤手术根治的效果,到如今外科手术的“微创比例”成为衡量中国外科学先进性的客观指标。微创外科有了“中国标准”的同时,国际学术会议的舞台,也频繁出现中国专家的身影。2009年,郑民华当选为亚洲腹腔镜与内镜外科学会主席,第一次在中国成功主办亚太年会。

近十年,微创外科发展正在从“技术为王”向“以人为本”转变、进步。

郑民华说,微创外科手术以创伤小、时间短、恢复快等特点而著称,但外科医生不能单纯以手术时间长短、肿瘤切除干净与否以及表面伤疤大小来衡量手术的成功,而应更多考虑患者的整体情况。因为,病人的获益大过一切。

2016年,第15届世界内镜外科大会——这个世界微创外科届的奥林匹克盛会首次来到中国。“向世界展示中国,让世界了解中国。”当时担任大会主席的郑民华感慨,“中国微创外科从无到有,从良性推进至恶性肿瘤领域,如今已经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我们在胃癌、肠癌、肝癌和胰腺疾病手术等方面甚至超过欧美国家水平。”

微创外科的发展还需要技术和器械的创新。日前,瑞金医院微创外科与上海工业大学开始合作研发持镜机械臂,利用“裸眼3D”原理,通过眼部追踪技术,机械臂就会根据主刀医生视线,将镜头精准锁定肿瘤区域,并保持稳定图像,真正成为外科医生的左膀右臂。

据了解,本次会议共有专家学者350人次参与会议学术任务,线上流量破百万。各个国家及地区的专家学者交流切磋、各项前沿理念技术相互碰撞,在腔镜外科高速发展的三十周年,他们致敬微创迅速发展的辉煌岁月,更深度思考,为腔镜新技术新发展展开讨论,希望更多病患从中获益。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
 
 打印  发E-mail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