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6日,记者在新闻发布会上了解到,为期3天的“第四届中国猪业科技大会”即将于8月19—21日在湖南长沙国际会议中心举行,中国畜牧兽医学会2021年学术年会也将同期举办。中国畜牧兽医学会秘书长、中国农业大学教授杨汉春说,这或将对正处于深度调整并遭遇多方压力的中国猪业具有深远意义。
自2015年第一届中国猪业科技大会召开以来,即以命题兼具深度、广度和维度,产学研企参与度高,科研与实践有效对接,组织形式创新多样等特点而获业内赞誉和持续关注。该会议每两年一届,时至今日已举办三届。经过6年的积淀,中国猪业科技大会在展现生猪产业各学科领域融会贯通的科学创新成果以及产业上下游各环节的实践经验及创新理念中,取得了令人瞩目的社会效应。
非洲猪瘟将促发产业进化
杨汉春指出,当前,中国猪业在经历深度调整的同时,面临了多方压力:一是非洲猪瘟的散发和新冠疫情的防控形势对产业链各环节带来了沉重打击,也影响了整个中国畜牧饲料产业的发展节奏,生猪优势区域发展战略因防控措施而停滞,产业面临效率降低和成本增加的挑战。
二是玉米及豆粕等饲料原料价格不断刷新高位,加剧了供应安全的担忧,使正在恢复的养猪业在持续增加的饲养成本面前,需要更加冷静地思考营养的科学配比及原料的高效使用。
三是非洲猪瘟重创种业结构,提高生猪种业科技创新能力和推广应用刻不容缓。
发布会上,各位代表分析了当前生猪产业发展的痛点。
首先,“种子是农业的芯片”。2021年农业农村部一号文件对良种建设问题放到了前所未有的战略角度。
发布会上,大会主席、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畜牧兽医学会理事长黄路生提出:“我国生猪种业受非洲猪瘟的影响,优质种源的供给成为约束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从产业长远健康发展来看,我们有必要尽快实施国家生猪种业的自主创新工程,充分利用我国优秀的畜禽资源,走中国特色的种猪育种之路,实现多元化的目标。”
国家畜牧科技创新联盟理事长、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所长秦玉昌代表支持单位演讲时指出:“良种是保障生猪产业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础。推进生猪育种科技自主创新,提高畜禽种业科技创新能力和推广应用水平需要产学研的深度融合。”
中国畜牧学会养猪学分会理事长、中国农科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研究员王立贤在接受记者提问时表示,种猪行业是整个生猪产业的发动机。目前我国对整个生猪优质种源创新工作非常重视。猪业科技大会将遗传与育种作为三大论坛主题内容进行专项讨论也是基于它的地位和难点。一方面是如何快速提升我国生猪育种效率,促进育种水平的提升,缩短与国际育种效率的差距;另一方面,如何充分利用我国丰富的地方优质猪种资源。这也将在论坛上会进行更多的交流。
对于目前生猪产业发展造成重大冲击的非洲猪瘟疫情,杨汉春在答记者问时指出,非洲猪瘟对我国生猪产业的影响可以用重创来形容。到目前为止,非洲猪瘟疫情在我国已持续3年。“作为一种新传入中国的传染病,经过这3年的不断研究和探索,我们对病毒有了一定的科学的认识,积累了一定的防控经验。但未来防控任务依然严峻。”他希望通过这次大会的专题讨论,在行业内对非洲猪瘟的科学认识和防控,包括防控策略、防控目标、技术措施等等方面形成科学共识,这将对产业大有裨益。
“科技将扮演更重要的角色”
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副秘书长马闯介绍,本届大会是在新的产业背景下展开的。
“2018年后非洲猪瘟对中国的生猪产业产生了长远而深度的影响,生猪产业不仅仅是一个复产的问题,某种程度上更是一个重建的问题。在这个过程中,科技将扮演更重要的角色。” 中国猪业要想突围,必将依靠科学技术的力量。
本届大会主题定为“科技重塑猪业”,是基于对产业背景的深度分析,围绕当前产业变化重点和诉求而展开的。马闯介绍,总体来看,论坛内容更加紧扣当前产业和技术热点,组织的活动形式丰富,在保持学术交流为核心的基础上,强化产业界的参与度,主要呈现以下亮点。
本届大会的论坛内容聚焦当前生猪养殖业热点和难点问题,集学术成果交流、应用技术推广和产业发展于一体,多维度解读生猪产业链发展之道,探讨生猪产业创新发展的新生态。
马闯说,3+X将是本届大会的最大亮点。“3”即三大学科,X即设立的多个分论坛、应用类专题和卫星会。与以往不同的是,三大学科更加紧扣当前产业痛点,将整体聚焦于遗传与繁育、疫病与防治、营养与饲料;而10多个分论坛、专题和企业卫星会更是围绕非洲猪瘟、无抗养殖、猪肉制品的无抗生产、楼房养猪以及智能管理等产业热点和技术难点提供解决方案,多学科融汇互动。
为活跃产业各环节的参与度,大会在形式上通过设置“大会小展、精准对接”,从而为学术研讨、产业交流和商贸洽谈提供综合性平台服务。
本届大会将围绕“效率、质量、生态”主题向社会广泛征集遗传与繁育、营养与饲料、疫病与防治以及相关学科领域论文进行评选,并为优秀论文和优秀壁报设立丰厚奖项,以鼓励更多优秀的科研成果的发布、交流和展示。
此外,本届大会还将颁发“大佑吉科技奖”,以及中国“猪蓝耳病”和“猪肠道病”研究进步奖。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