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温才妃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0/4/7 21:18:24
选择字号:
在线“双创”教育进行时

 

得知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高校需要停课、取消面对面活动的消息时,三峡大学创新创业教育学院院长赵春华就像“当头挨了一记闷棍”。

曾经尝试在线创业教育的她,正准备尝试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双创”教育改革。去年年底,他们在全校范围内招募了20名导师,计划在2020年春季学期开展面对面的创业指导。然而,这场疫情不但使预案成为泡影,也导致湖北乃至全国高校的创新、创业工作“急刹车”。

不过,在“停课不停创”的号召下,一些奇思妙想又给无法进行面对面的教育工作带来了新的触发点。

集群化、规模化的双创教育

赵春华很快找到了对策。

不久前,在钉钉平台上,三峡大学为2017级5000余名学生作了春季学期《创业基础》课程开课培训和第六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线上动员。

云课堂好不热闹。三位教师采用多群联播形式,为学生讲授“双创第一课”。学生点赞量高达1.5亿,以致有一瞬间网络堵塞,任课教师竟掉线了。

“这是学校有史以来第一次大规模在线直播课。从前只有新生开学、军训、毕业典礼才能全年级聚在一堂。如今,在网络上如此方便地实现了集群化、规模化。”赵春华说。

召开这样一个“年级大会”,一开始赵春华也有各方面的担心,但是“创新、创业本身就要强调突破,要敢想会创。我们就是想传达一个信息——传达精神比传术更重要。教师和学生一样,并非生而知之,都要勇于开拓人生的可能性”。

就在三峡大学开展5000人云课堂的同时,不少高校的“停课不停创”工作也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

浙江财经大学等启动“线上动员辅导+线上BP材料点评+视频路演选拔”的三位一体辅导模式,进行参赛动员、基础辅导、BP撰写、项目特色凝练等线上辅导;西北工业大学等对接学生创客代表,在线上与学生进行日常学习、项目建设、双创赛事解读与参赛经验分享……

这次在线教育的经历,让赵春华感受到,创新创业教育学院师生之间的联系正从弱联系转化为强联系。“创新创业教育学院本身没有学生,教师也多为专业教师、辅导员,从前需要通过学院来加强沟通,如今在线模式正在将这道鸿沟填平”。

赵春华告诉《中国科学报》,未来的双创教育一定是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模式。疫情过后,要加强全过程信息化数据的可视化建设,实现课程、项目、大赛、实践、基地、管理一体化;对创业学生进行持续全程跟踪培养,甚至实现对毕业5年内的创业校友追踪。

在线教育带来跨学科机遇

虽然一不留神把教师“点”了出去,但学生的点赞并不是盲目的。

课程结束后,学生立刻进入钉钉课程圈子采取行动,持续发布创新、创业想法。“大三在线求带,会视频剪辑、文案”“如果有材料成型专业的学生,可以钉我。”一时间,各专业的学生们像求职一般“王婆卖瓜”,求组队的帖子刷满了屏幕。

“学生们纷纷把优点展示出来,让我仿佛看见了一股涌动的洪流。”赵春华乐见这一现象出现。“5000人的直播授课拉近了不同专业学生的距离。课程圈子加速了创业团队的组建,解决了传统备赛中人员结构单一的问题,真正做到了学科交叉、优势互补。”

并不只是一所高校感受到在线双创教育带来的跨学科机遇。

不久前,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招生就业处副处长苗冬青组织学生在线观看了由中国高校众创空间联盟提供的直播课程。

由浙江大学牵头成立的中国高校众创空间联盟,于2月10日向全国高校发起了“在线双创行动”,免费开放联盟移动服务平台。共有207所高校在该行动推出后申请开通。

当天的主讲人是大疆科技的李泽湘教授,主讲题目是《中国制造业破局与学院派创业》。他从口罩生态链聊起,带领全国高校师生一起探索中国制造业如何破局。

“作为一所以财经外语见长的高校,我们的学生在创业中往往长于商业方案设计,却短于技术。这样的学习有利于学生改变或补充现有的知识结构,加强与外校学科资源互补。”苗冬青说。

通过不同平台上的在线碰撞,在不久前的“经纬杯”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苗冬青发现,该校学生团队与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北京化工大学、北京中医药大学等多所高校学生组队成功。

关爱初创期创业者

“朱月平同学你好!我们能否一起合作?我有一个互联网云服务平台,抗疫复工阶段,非常需要在线心理咨询热线服务。”不久前,浙大求是强鹰导师、“中国市民卡工程之父”张旭光向浙大创业学生递去橄榄枝。

这其实是浙江大学创新创业学院开展“应对疫情·聚力五步工作法”中的一个例子。聚力五步工作法中的第二步——建立交流平台,汇聚学生校友,通过引入知名专家和企业家进群,给浙大创业学子答疑解惑,为群内有合作意向的创新创业项目、企业牵线搭桥、促进合作。

“疫情对正常经济生活的阻断,造成了各种既成计划难以实施,对于脆弱的初创期创业者影响更大。”受访时,浙江大学创新创业学院副院长阮俊华认为,除了做好创业教育,疫情期间最应该做好的是持续地关心、帮助创业者。

基于此,浙江大学创新创业学院重点关注了浙大创业学生的复工复产问题,通过连接各界社会资源,进行积极帮扶。比如,在前期急缺抗疫物资的情况下,他们联系求是强鹰导师企业筹措了23000多个口罩,为所有在校创业学生和求是强鹰创业者快递赠送应急;协助部分创业企业尽早获得复工名额,正常化生产经营等。

在苗冬青看来,此次疫情对在校生的创业影响也挺大。“他们本身的学业受到一定冲击,很难把精力投入到创业项目上,而且很多创业项目需要实体。这个时间点对他们而言比较被动。”

为此,他们采取电话、微信等方式主动了解情况,梳理总结初创公司当前存在的问题,组织了创业导师、校外投资人,在网上提供力所能及的服务,包括对学生创业进行精准辅导等。

“一定要发挥好创业导师的力量。导师有丰富的创业经验和人生阅历,拥有更多的平台、资源。他们介入学生项目,提供疫情期间的政策支持、资金支持、物资支持以及专业咨询服务,会更有效地解决学生创业中的落地问题,帮助初创企业和项目渡过难关。”阮俊华如是建议。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银河系发现巨大黑洞 史上最亮伽马射线暴来自一颗坍缩的恒星
中国天眼揭秘宇宙“随机烟花” 导师:年年审毕业论文,总有这些问题!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