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秦志伟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0/11/25 14:42:51
选择字号:
“全国先进工作者”宣利江和他的“13年”

 微信图片_20201124183201_meitu_1_meitu_2.jpg

宣利江在实验室。   中科院上海药物研究所供图

1967年9月13日出生的宣利江,是中科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研究员、研究组组长。从出生之日起,他就注定和“13”结缘。

1992年,一次偶然的 机会促使宣利江把丹参作为研究对象,之后就再也没有停下来过。13年后的2005年,他带领团队研制的丹参多酚酸盐获得了新药证书。再接再厉!宣利江带领团队协助企业,又利用13年,使得丹参多酚酸盐惠及2000多万心脑血管病患。

看到不断攀升的数字,宣利江意识到他身上的责任更大了。因临床应用具有诸多不确定性,这使得他肩上的担子更重了,也更明确了下一个13年要做的事。

近日,宣利江荣获“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

触动内心的检测

“可以尝试研究下水溶性成分。”

1992年,刚刚步入博士生涯的宣利江在导师的建议下,初步把研究方向定为较少人研究的药用植物水溶性成分。“那时的科研条件有限,研究水溶性成分还是比较难的,更多的人是在研究脂溶性成分。”

虽然研究方向定了,但应该将哪种植物作为研究对象,宣利江并不清楚。一天,宣利江在空闲之余来到同学的实验室,他的这位同学是研究南丹参(与丹参同属不同种)的。得知宣利江的想法后,同学指了指桌子上准备扔掉的样品,“拿去吧!”

如获至宝的宣利江回去后,仔细地研究了一番,并对丹参产生了兴趣。“那时根本没有往做药的方向去想。”他告诉《中国科学报》。

兴趣来了,便一发不可收拾。1993年的一天,宣利江收集了市面上几种丹参注射剂,检测其中不同成分的成分含量,结果让他大吃一惊。“不同厂家的丹参注射剂差别非常大,甚至有一个厂家的丹参注射剂竟然没有丹参成分。”

这次无意的检测深深触动了宣利江,他下定决心一定要深入研究研究丹参水溶性成分。于是,他博士论文的研究内容就定下来了。

1995年的博士答辩,宣利江记忆犹新。

“你胆子真大,知不知道我们在座的多位评委都研究过丹参?”

其中一位评委的发问,让宣利江一愣。但他出色的研究成果和现场表现还是征服了在座的所有评委,并顺利通过答辩。

“尽管之前已有大量的研究,但丹参水溶性最具活性的成分是什么还不完全明确,具体是什么样的化合物还没有解答清楚。”宣利江在博士生涯里找到了答案,“其成分是多酚酸类化合物,不是以酸而是以盐的形式存在,且包含非常罕见的镁盐。”

镁盐存在于丹参之中,这是被前人忽略的发现。随后,宣利江和上海药物所研究员王逸平团队合作,通过反复研究,他们发现过去认为丹参水溶性有效成分为丹参素的不足,并得出最终结论:以丹参乙酸镁为主要成分的多酚酸盐是丹参中最重要的水溶性成分。

研制新药的时机成熟了

成分明确了,机理也相对清楚了,宣利江等人认为以丹参乙酸镁为核心来研制丹参新制剂的时机成熟了。

1996年,宣利江及其团队获得了上海市科委的75万元资助,这也是团队获得的第一笔资助。根据要求,若项目成功了,这75万元要如数归还,而成功的评判标准是实现成果转化。4年后,上海药物所以1000万元的价格将丹参多酚酸盐技术转让给上海绿谷(集团)有限公司,并与之成立了上海绿谷制药有限公司。而研究团队也成为那批资助中第一个返还的团队。

在此期间,中药现代化第一轮热潮拉开了大幕。但到底如何实现现代化、有什么路径可循,谁也说不清楚。

在宣利江看来,药物的研发还是要回归药的本质,即安全有效、质量可控。“通俗地说,就是治病救人。安全是门槛,疗效是硬道理,质量可控是基础。”

这时,宣利江仍在默默地研究着新药。让他觉得最难的是等待临床批件。2000年9月,他们将相关资料报送给国家食药监局。虽然评审会专家一致同意丹参多酚酸盐是中药现代化的尝试,但主管部门还是不敢轻易批复,毕竟这个药进行了太多的创新。

这一等就是两年,临床批件下来后,总共三期的临床试验便紧锣密鼓地进行起来。让宣利江记忆最深刻的是第三期,研究团队大胆地采用了心血管药物国际黄金评判标准运动平板试验。

“相当于人在跑步机上跑到诱发心绞痛发生,从运动时间和耐量的改善来来检验药的效果。”宣利江解释道。

试验要求之严格是很多药物临床试验不敢轻易尝试的,毕竟严重的心绞痛发生可能导致病例死亡,但丹参多酚酸盐最终试验效果正如宣利江所料,并成为首个通过该标准的中药。2005年,他们顺利拿到新药证书和生产批件。

“我最了解这个药,有责任把控好”

从实验室到工业化生产,这在常人看来似乎只是一小步,但让宣利江和团队成员迈出了一大步。

“一滴墨水掉进游泳池里,完全可以取出来,但那是不计成本的,这种情况在实验室可行。”宣利江说,“但工业化生产时需要处处考虑产业化可行性和成本,毕竟药物是一个特殊的商品。”

因为那时合作企业的技术力量还很薄弱,一切从零开始,宣利江等人协助企业建立生产线,手把手教技术人员操作流程。“好不容易教会一个,还跳槽了……”宣利江表示,虽然这些困难并不大,但也得花费大量时间一个个解决。

一个用药安全性标准的制定,宣利江记忆最深刻。当时,在他们没有参与的情况下,企业同相关部门确定了异常毒性的检测限度,但最后因标准不合理导致药品检测结果出了问题。不得已,企业又请宣利江等人把关。

因标准已制定,宣利江和王逸平不得不通过一系列的测试来说明不合理的原因,最终完成标准的修订。“用了近一年时间,试验了几千多只小鼠,才纠正过来。”

一系列类似的事情发生后,企业同科研人员的关系越来越紧密。“现在企业有了问题就会想到来联系我。”宣利江也会耐心地解答,“至少目前我是最了解这个药的,有责任把控好”。

在多方合作下,从2006年上市至2018年,丹参多酚酸盐及其粉针剂进入5000多家医院、惠及2000多万病患,累计实现250亿元以上销售额,堪称中药现代化研究典范。

随着应用越来越广泛,也出现了许多挑战。有一次,某医院告知药厂临床用药出现了沉淀,企业迅速联系宣利江。丹参多酚酸盐就像宣利江的“孩子”,当听到出了问题,他比任何人都紧张。经过一系列测试,最终发现是医院护士配制注射液时和其他药物发生了交叉污染,从而产生了沉淀。

显然,这是临床应用配液不规范的事故。这件事也促使宣利江和企业进行了大规模的丹参多酚酸盐和其他药物配伍的试验,进一步确保临床使用的安全性。

因此,宣利江希望,接下来通过与企业、医院密切合作,把用药风险降到最低,造福老百姓。当然,宣利江也希望通过不断深入的研究来给丹参多酚酸盐的安全有效使用提供源源不断的证据。对于他个人而言,“一种药物的研究永无止境,无论到什么时候,都有一大堆科学问题需要解答”。为此,宣利江还将坚持不懈,继续走好下一段13年之路。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银河系发现巨大黑洞 史上最亮伽马射线暴来自一颗坍缩的恒星
中国天眼揭秘宇宙“随机烟花” 导师:年年审毕业论文,总有这些问题!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