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丁佳 来源:科学网微信公众号 发布时间:2019/9/13 9:33:57
选择字号:
科技部原部长徐冠华建议设国家主席青年科技奖

 

9月12日,以“中国科技70年•道路与经验”为主题的中国科学院第七届战略与决策高层论坛在北京举行。

科技部原部长徐冠华对中国当前面临的顶尖人才匮乏问题表达了忧虑,并建议设立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青年科技奖,放宽绿卡政策,实行世界级科技人才计划。

徐冠华。图片来源:中科院声像中心

以下是徐冠华部分演讲实录:

当前,我国科技发展中最突出的是人才问题。人才总量虽然庞大,但世界级科学技术专家和战略科学家严重缺失。

我们回顾一下国际经验,美国之所以到现在这么有创新活力,保持了多年的经济高速增长,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们从全世界网罗到最优秀的人才。

美国有世界最多的诺奖得主,据统计,从上世纪到本世纪的2014年,美国自然科学领域诺贝尔奖获得者有308人,占世界诺奖获得者47.5%。

日本进入本世纪来,18年间有18人获得诺贝尔奖,平均每年一人,本世纪获奖人数仅次于美国,世界排名第二。

美国是获得诺奖最多的国家,同时也是原始创新能力、新兴产业发展能力最强的国家,几乎主导了现代从信息、网络、空间、生物、新能源、纳米材料等新兴技术产业发展。

获得诺奖的一些日本科学家也对应着有关的高技术产业,日本在诺贝尔物理学奖和化学奖方面占了很高的比例,同时日本的半导体芯片技术、硅晶圆、合成半导体晶圆、光刻机、靶向材料、封装材料等14种材料占50%以上的市场份额,全球范围内长期保持着绝对优势。

可见,顶尖人才带动的基础研究对技术创新有显著的溢出效应。尖子人才往往决定一个研究机构、一个研究队伍的水平和实力。

一个国家的人才知识储备像一座金字塔,顶尖人才位于金字塔的顶端,顶尖人才越多,塔基和塔身一定越宽厚,巨大的金字塔的塔基支撑了不同高度、不同层次人才,这正是支持一个国家科技和经济发展的能力和潜力所在。

世界高水平科技奖项的缺乏,也正映射了中国原始创新能力的薄弱,各个层次尖子人才不足的现状。

中国要在国家综合实力、产业竞争能力方面赶上发达国家,没有强大的原始创新能力、没有一批世界级的科技创新人才队伍是不可能的。这是我的忧虑所在。

要大力引进、培养和稳定一大批世界级的顶尖人才。人才决定一切,不仅决定现在,还决定未来。高水平的尖子人才是决定各国在国际竞争中地位的关键。

对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和激烈竞争,已经成为国际竞争的焦点。

1、建议设立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青年科技奖。

青年是创新活跃期和高峰期。在20世纪,547位诺奖获得者中,以30~45岁青年人为主,35岁取得成果的最多,因此要把培养重点放在中青年人才上。

对于优秀中青年人才,不仅要给待遇、职务和荣誉,更重要给事业。

当前对中青年的培养和大胆使用仍显不足,建议借鉴美国经验,设立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青年科技奖,每年遴选100到200名给予奖励。

2、实行世界级科技人才计划。

美国之所以成为世界第一强国,关键就在于吸引全世界一流人才,美国多次修改移民法,不断放宽对技术移民的限制。

据统计,2016年6位美国科学家获得诺贝尔奖,全部是美国之外出生。

目前,硅谷科学技术工程和教学等领域中超过60%的全球顶尖科技人才来自移民,超过50%的硅谷企业是出生在美国之外的人所创立,他们所创立的巨大贡献,维持着美国的领先全球地位。

当前全球近30个国家制定了不同的人才入境政策和计划。我国引进人才面临巨大压力,因此解放思想、放宽政策、创造环境、参与国际人才竞争刻不容缓。

我们当前应在继续扩大引进技术和资金的同时,把引进人才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特别是当前环境下,引进世界级科技人才有更加突出的意义,不仅仅是引进一个人,更重要是引进了智慧、理念和文化,这是重要的溢出效应。

中国绿卡目前仍然是当今世界最难取得的永久居留资格之一,2016年公安部发放的绿卡仅有1576张,这种现象应当予以扭转。

这不禁让我回忆起上世纪70年代,邓小平史无前例的大规模派遣留学生出国留学的情形。

邓小平说:“我赞成增大派遣留学生的数量……要成千上万地派,不是只派十个八个。”邓小平同志的决心魄力非常大,在当时是不可想象的。

我们今天在新的国际环境形势下,应当用同样的决心、勇气和魄力把引进世界一流人才作为国家战略举措,以质量为中心,引进不分肤色、不分国籍的世界顶尖人才,组成一支世界级的人才队伍。

我们当前的条件和上世纪已经有很大的不同,我们现在有良好的经济基础、有足够的外汇储备,大学和研究所有全世界最好的设备和实验室,以及良好的语言交流条件。

我们完全可以把这个事情做好,可以从试点开始,制定政策,逐步扩大。

不仅关注美国,更要关注欧洲国家,放宽绿卡和入境限制,认真解决医疗住房、子女教育等问题,把世界尖子人才引进过来。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考研复试,导师心仪这样的学生! 地球刚刚经历最热2月
脂肪沉积相关研究取得重要进展 40亿年前生命如何产生?室温水中找答案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