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3日,“习技营国:中国近世营造匠人的教育图景”教育影像展在华东师范大学开幕。本次展览由华东师范大学教育高等研究院与华东师范大学博物馆共同举办,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协办。
在中国的传统历史中,大家普遍认为“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但毕竟庙堂之上只能容纳少数人,大部分的普通民众要为自己的生存而辛勤劳动。华东师范大学副校长、博物馆馆长孙真荣表示,以鲁班为代表的古代劳动人民创造了很多有价值的东西,我们在生活中劳动的过程也是一种习技的过程,这也是弘扬劳动精神,强调劳动教育的目的。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系教授鞠玉翠在发言中提到,古代营造匠人离如今的孩子有一定距离,这次展览给了观众一种切身的体验,这种体验感在劳动教育、五育并举中是非常重要的。鞠玉翠在《教育学报》上发表的《追寻劳动的教育美学意蕴》中有三个关键词,分别是“有益”“明智”“美妙”。“有益”即有作用,对大家有好处,实际上大多数劳动都是抱着为大家服务、为社会服务,也有利于自我的目的;“明智”即通过研究、学习精神的手艺,来达到好的目的。当前两者结合的比较好时就会达到“美妙”的境界,这就是所谓的美学意蕴,美学的追求。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系教授宁本涛则结合他的成长经历引出对劳动教育的思考,提出劳动也是一种学习。宁本涛提及了他在《光明日报》上发表的三篇文章,在《重塑劳动教育观》文中,他强调了劳动技艺的重要性,并提出劳动应当成为一种价值观,一种回归自我、要生存、要努力的学习。劳动是与生活紧密联系的,不是教出来的,劳动是在生活中、在解决问题中发生的。第二篇《信息化时代,怎样教孩子爱上劳动》谈论了如何让孩子在劳动中走向快乐,而不是被迫劳动。宁本涛提出,学习本身也是一种劳动,要走出现在中小学劳动实践的认识误区。劳动进入心灵是非常快乐的,它不仅创造了自身,也创造了意义,表现了一种爱。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高等研究院院长、博士生导师丁钢教授提到理查德在《匠人》中所写的,想把事情做好,而把事情做好,这就是匠人精神。而我们古代的哲人荀子说得更好,他认为“君子之道”,必须是“坐而论之,张而设之”,也就是说,既要做个思想者,又要做个行动者。希望本次展览能让我们都成为新时代思想的践行者和具有创造性的劳动者。
如何有效开展劳育是摆在今日教育界、教育学界的一大课题;而传统中国的教育实践无疑是今日中国劳育可资借鉴的宝库。传统中国对教育的重视可谓无以复加。“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学而优则仕”,这些传统教育“金句”至今依然在普通中国民众中耳熟能详、朗朗上口,它们一方面仍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今天中国人的教育观,一方面却也形塑着包括知识分子在内的全体中国人对传统中国教育的想象:似乎以教养能担任社会领袖,作为未受过教育者表率的所谓“君子”为目标的“养士教育”就是传统中国教育的全部。从世界范围来看,建筑营造都是一项复杂技艺,需要大规模的协同配合;另一方面,对各种文化来说建筑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它不仅仅是栖身之所,更是文化符号;工艺的复杂性使得技能习得精进的过程旷日持久,所指的丰富性造就了各类建筑营造文化。所谓“大匠营国”,即展示中国匠人的教育图景,揭示传统中国教育的丰富性,为今日中国劳育的开展提供借鉴。
本次展览选取了中国古代营造匠人群体作为样本,将为观众深入呈现中国古代营造的特点、中国古代营造匠艺的构成以及中国古代营造匠人的教育。通过围绕主题的参与式制作活动、主题沙龙、影像展示、情景再现和图文结合等方式,立体鲜活地展示与挖掘传统中国匠艺体系丰富的知识世界、精神世界,打造一个多元的展览活动,展示中国传统“营造匠艺”是如何构成一个复杂的“知识—技艺”体系,反映心传、文授、口述、实参构成的营造匠人学习方式与图景,形象地展现传统营造匠人学习过程与生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