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通往延安的高速路与两边的植被景观

延安市安塞区沿河湾植被景观

秦岭商洛市天竺山区域植被景观

秦岭主峰太白山区域植被景观 张行勇摄
按照陕西省编委印发的《陕西省大熊猫国家公园管理机构设置方案》,11月11日,大熊猫国家公园陕西省管理局正式挂牌,并向大熊猫国家公园太白山、长青、佛坪、周至、宁太管理分局授牌。这也标志着秦岭生态环境建设翻开了的新篇章,陕西大地将会变得越来越绿。
陕西地势的总特点是南北高,中部低。北山和秦岭把陕西分为三大自然区域:北部是陕北黄土高原,中部是关中平原农业区,南部是秦巴山区。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在陕西,特别是在陕北和关中地区生活过的人们,应该对山头无林、漫天黄沙的景象不陌生。遥想当年,“八百里秦川尘土飞扬”“山高无树、滩地无林”几乎成了人们对陕西的第一印象。如今,再到陕西,一幅幅绿色景象、生态画廊,足以让人感叹,陕西变了,足以让世界感叹,陕西“绿”了!
这背后有数代科技人员不懈的创新努力及其科技成果应用起到的引领、支撑作用。20世纪50年代后期为摸清秦岭生物资源的家底,中国科学院、现陕西省科学院所属研究所、西北大学、陕西师范大学等单位的科研人员成立“秦岭生物资源科学考察队”,大规模地对秦岭生物资源进行调查物种种类和分布区域及生物量的调查,并对一些野生资源物种的样品进行发析,以研究其开发利用的价值;至1965年前,基本摸清了主要动、植物资源的种类及其分布情况,做了一些局部发展区划和规划,为生产部门提供了基本可靠的资源数量,为秦巴山区药材、烤胶、栓皮、芳香油等多种经营的发展和科学保护提供了大量的参考资料和理论依据。
1978年,陕西省科学院成立,下属西北植物研究所、西安植物园及在“秦岭生物资源科学考察队”基础上成立的陕西省动物研究所、陕西省微生物研究所,主要工作是研究秦岭的生物多样性保护与资源利用。
1984年7月,中科院西安分院、陕西省科学院成立 “秦岭生物资源开发利用课题组”,主要以商洛地区内的生物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为试验示范研究,并辅之以汉中地区南郑县大河坎乡为示范应用基地。经过多年的攻关,摸索一套综合开发秦岭生物资源及建立农村科学示范基地的经验,初步形成了山区开发的优化模式。这种开发不同于以往单项资源的单纯利用,而是建立在一种旨在揭示当地自然环境结构特点及其与生物资源之间的内在关系之上的开发与保护项目,以期起到合理保护与利用生物资源,维护山区自然生态平衡的作用。
近30年来,中科院西安分院、陕西省科学院先后出版了《秦岭植物志》《秦岭兽类志》《秦岭鸟类志》《秦岭鱼类志》《秦岭昆虫志》等系列科研成果,为开展秦岭生物多样性保护以及自然保护区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特别是林业科研方面的科技人员作出了重大的贡献,如西北林学院原院长陈存根教授等作为该校森林生态学带头人,历经30 多年,系统地研究了秦岭森林生态学特征、群落学特征和生产力,以及生态、经济和社会功能,取得一系列成果,丰富了森林生态学和森林可持续经营的基础理论,为秦岭森林保护做出了贡献。而近20年,政府林业部门在秦岭相继建立省级、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并调研、整理、出版了相关区域的动植物种类、区系等调查成果专著。
特别是在中国科学院、陕西省人民政府的领导下,国家林业局、国家环保总局、西安市人民政府的大力协助、支持下,历经中国科学院西安分院、陕西省科学院举其全力,贯彻落实中科院领导的指示要求,历经17年克难攻坚的前期调研、立项和建设或后期的协助建设,2017年 9月27日秦岭国家植物园正式开园,开启建设以秦岭独有种为主,全国乃至世界特色种为辅的国家级生物多样性保护示范基地新目标。
近5年来,中科院西安分院 陕西省科学院依托“两院合一”的管理运行优势,围绕陕西省建设创新型省份、通过在省属研究所全面实施“一所一品”重大产业化战略规划,以“一所一品”规划支撑“一县一业”发展,助力产业扶贫方面等相关领域取得了显著成绩。以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推进精准扶贫任务完成,助力秦岭贫困地区的产业扶贫取得了成效。与凤县共建陕西凤县林麝科学研究示范基地,促使了凤县、留坝县林麝养殖发展到近20000只,成为依靠科技助力发展特色绿色资源产业,实现脱贫的全国先进典型;在国家科技部、陕西省财政厅的支持下,通过在商洛市柞水县建设省科学院食用菌研发与推广示范基地,科技引领柞水发展木耳小镇,带领农户依靠科技支撑发展特色食用菌产业,助力秦岭山区深度贫困地区精准脱贫;在秦岭深处的佛坪建立秦岭金丝猴研究基地助力佛坪县发展旅游业实现脱贫与保护秦岭自然生态的有机统一。
近日,陕西省动物所所长金学林所长牵头组织编制了《秦岭生物多样保护规划》,对秦岭未来7年(2019—2025)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目标、战略、任务及措施提出了规划。为了保护陕西生物多样性,加强对重点生态保护区域的监测,中科院西安光机所纪文莉他们一直在致力呼吁和努力利用光电前沿科技成果及大数据分析结合,期望为陕西自然生态保护行业提供专业生态数据服务和综合解决方案。
在陕北的黄土高原,自1999年以来,延安市率先在全国开展退耕还林工作,掀起了一场波澜壮阔的“绿色革命”。20年退耕还林,20年绿色崛起,20年城乡巨变,让延安山变绿了,水变清了,天变蓝了,人变富了,城乡变美了,生动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
在延安退耕还林还草的进程中,中科院水土保持研究所一直提供科学研究理论依据和试验监测数据、示范支撑、引领。如,通过多种水土保持型优良树草种的生理生态及选育、引种和栽培技术研究,为黄土高原不同区域选择适宜林草奠定了基础;通过长期定位监测研究,提出黄土高原森林草原区植被建设以自然恢复为主,人工植被建设以乡土树草种为主的结论,对植被恢复前景进行了预测,为黄土高原植被建设决策提供了科学依据和有效途径;以水土流失治理与生态环境建设的试验示范为科技切入点,连续20年主持国家黄土高原综合治理科技攻关,在黄土高原不同类型区建立了11个试验示范区,提出了黄土高原不同类型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模式,成功创建了试验示范研究基地和实体样板;发展了小流域综合治理理论等,为国家生态建设战略决策提供了科学依据。
由于科技的引领与支持,历经70年不懈努力,陕西全省森林覆盖率由13.3%提高到43.06%,绿色版图向北推进400多公里,三秦大地实现由黄到绿的历史性转变。美国宇航局监测显示,中国是全球绿色增长的最大贡献者,其中黄土高原、华北平原增绿最为明显。陕西省气象局监测数据反映,以陕北地区为核心的黄土高原是全国连片增绿幅度最大的地区,2000年至2018年,全省植被指数变化百分率平均17.9%,为全国平均值2倍。榆林绿、延安绿、关中绿、秦岭绿呈现在世人面前。
目前,全省共建立自然保护地7个类型251个,总面积近4500万亩,占全省国土面积14.54%。
目前,陕西境内拥有陆栖脊椎野生动物近800种,种子植物近4000种,分别占全国的近30%和15%,其中国家Ⅰ、Ⅱ级重点保护动物分别为18和85种,省级保护动物52种,“三有”野生动物436种;分布国家Ⅰ、Ⅱ级保护野生植物29种,地方重点保护植物183;保存天然古树70余万株,千亩以上古树群有17个树种28大片,均列全国前茅。秦岭“四宝”的种群和栖息地面积呈“双增长”。朱鹮种群由1981年的7只发展到目前的3500余只,其中野外种群达3100余只,栖息地面积达2100多万亩,被国际保护组织誉为“世界拯救濒危物种的成功典范”;大熊猫种群达371只,与“三调”相比,野外种群由273只增为345只,野外遇见率、数量增幅和密度居全国之首,栖息地面积达540多万亩,秦岭被称为“世界大熊猫保护旗帜地”;羚牛、金丝猴种群分别达4000、5000只。另外,全省林麝圈养种群数量22000余头,野外种群约5000只,占全国总量70%以上,为全国第一,栖息地面积达4800余万亩,金钱豹种群数量为250余只,栖息地面积也在逐渐扩大。延安最新调查显示,原麝野外种群800余只,华北豹野外种群约28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