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在最近公布的期刊影响因子排名中,《光:科学与应用(英文版)》影响因子13.625,在国际光学期刊中排名第3。这份期刊创刊于2012年3月,仅1年之后就被SCI收录,2014年第一个影响因子就达到8.476,创刊第三年,即2015年又上升到14.603,其后稳定在13以上。
除了收获影响因子和业界口碑,这份期刊还真正服务科研,带来了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吸引到了3位海外专家落户。
这名“新星”是如何横空出世的?中国是否能发展自己的国际一流期刊?期刊在中国科技发展中能起怎样的作用?本报将特设专栏一一剖析这些疑问。
■本报记者 陈欢欢
在最新公布的期刊影响因子排名中,《光:科学与应用(英文版)》(Light: Science & Applications,以下简称《光》)影响因子13.625,在94种国际光学期刊中排名第3。
这是这份创刊仅6年的期刊,连续第4年影响因子超过13。其中在2015年,当时创刊仅3年的《光》的影响因子便达到了14.603。
《中国科学报》记者日前在采访中发现,面对这样的“星迹”,《光》的主办者——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以下简称长春光机所)并不满足,他们提出了更高的目标:超越论文,服务科研。
历史的必然
“也许是穷则思变吧。”科技部原副部长、长春光机所原所长、《光》主编曹健林这样总结办刊初衷。
过去,作为一个以国防项目为主要研发任务的工程类研究所,长春光机所并不擅长写文章、办刊物,国际交流更是少之又少。随着时代发展,这些特征已经与现代化的研究所明显不相适应。尤其是在中国科学院提出“四个率先”“四个一流”等要求之后,去国际最前沿竞争成为每个研究所的目标和使命。
“办一份高水平英文期刊是打开国际视野的捷径,也是长春光机所战略发展的必然。”长春光机所所长贾平在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随着科研经费的增加和总体实力的增强,办一份好刊物的呼声也越来越高。
2009年,时任所长宣明拿出100万元支持办一份英文刊物。
由此,常务副主编白雨虹带着英文编辑王卉开始了跟国际各大出版商的谈判,没想到,这一谈就是3年。直到2011年他们碰到百年老店——英国自然出版集团(以下简称“自然”)。
其时,中国的科技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光学领域的优秀稿源也在日益增多,“自然”正计划进入中国市场,双方一拍即合,谈判进行得异常顺利。一方面,急于进入中国的“自然”同意了长春光机所100%版权的要求;另一方面,有充足经费支持的白雨虹也没有浪费时间讨价还价。
就这样,打了3年持久战的白雨虹突然在3个月内解决了战斗。《光》成为“自然”同中国合作出版的第一本开放获取英文国际光学期刊。
识于微时
谈判的3年间,长春光机所并没有闲着,他们在2010年“搞定”了执行主编——美国明尼苏达大学教授崔天宏。
崔天宏有丰富的英文期刊编委经历,又是长春光机所研究生部的毕业生,是理想的人选。后来的事实也证明了他的专业水准。
接受执行主编职位的当晚,崔天宏一夜没睡列出了22条“待办清单”,为包括他自己在内的几个人安排了“作业”。这张清单立刻为白雨虹指明了方向。时至今日,但凡有同行向她请教办刊经验,她都会分享这张清单。
清单上的头等大事,就是寻找优秀的审稿人和稿源。“中科院期刊出版领域引进优秀人才”李耀彪博士在此时受命,短时间内建立了一个近万人的国际审稿专家数据库。
崔天宏清楚地记得,虽然当时作了很多宣传,但第一期投稿的人非常少。曹健林、崔天宏等人花了大量精力约稿。后来,创刊年几乎所有文章都是约稿,且都是领域内的“大牛”。
清单的第15条是举办国际会议。崔天宏说:“长春光机所没有办英文刊的基础,又是工程研究所,文章发得很少,这项作业必须做。”
很快,2011年两项会议就组织起来。这次会议建立起了《光》和国际专家的联系,与会的很多人后来都成为《光》的编委或撰稿人。
白雨虹从清单上领到的任务是带领团队走遍五湖四海作宣传。
她回忆说:“当时我们就像侦察兵一样,哪里有光学会议就赶紧去,抓住一切机会推销自己。”
2013年,同济大学教授程鑫彬就是听了白雨虹的介绍,毅然将自己最出色的文章投到了尚无影响因子的《光》。
“顶层设计决定了他们能够达到的高度,而且当时也应该办一份能代表中国光学科研水平的期刊了,不要再让好工作都投到外国期刊。我相信不只是我,所有国人都愿意支持这份期刊。”程鑫彬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
可以说,有许多人像程鑫彬一样,等待已久。
从“黑马”到“神话”
SCI评审制度严格,一般两年才会收录新刊,3年才出影响因子,而《光》第二年就被SCI收录了,当年就有了影响因子,且第一个影响因子就超过8。
这一数据超乎所有人的想象。
崔天宏表示:“一开始我们目标3~4,这在中国已经是奇迹了。”
旗开得胜之后,编委会保持了高度冷静。“没有人向我祝贺,因为懂期刊的人都知道,30%的新刊将来可能会死掉,一次数据不能说明问题。”白雨虹回忆道。
随后,编委会迎来了更为严格艰苦的工作。在崔天宏等人的主持下,《光》建立起了国际化的编委队伍,62名编委来自14个国家,国际编委占比72%,国际稿源占比75%,严格按照同行评议审定文章,刊登文章中高引用论文的比例超过10%,发过诺贝尔奖得主的论文,也拒过诺贝尔奖得主的论文。
“编委是期刊的守门员,编委不严格,期刊就不会有国际水平。”崔天宏强调,“《光》能走到今天,是因为一开始就做了扎实的工作,否则不会有后面的良性循环,未来也要继续珍惜国际声誉,避免期刊领域中的所谓中国特色。”
美国罗彻斯特大学教授郭春雷是在《光》还没有影响因子时就接受了编委的职位。“它具有成功的基本条件,科学直觉告诉我,这份期刊很有潜力,很快将成为光学界贡献最大的期刊之一,我愿意帮助他们做些事情。”郭春雷说。后来,他自己也曾两次在该刊发文。
2015年,《光》的影响因子上升到14.603,随后四年维持在13以上,并连续4年排在国际光学领域前三位。凭借着良好的口碑,《光》建立了优质的稿源渠道,发表的论文来自29个国家和地区,最新拒稿率已经达到82%。成为中国期刊界的一则“神话”。
崔天宏认为,这是中国科研实力整体发展的必然结果。
超越影响因子
跟“自然”合作以后,白雨虹每年会去英国参加“自然”的编辑闭门会。她感慨:“他们之所以成为百年老店,最大的原因就是审时度势、从不墨守成规。”这主要表现在“自然”近几年越来越向应用型成果靠拢。
澳大利亚两院院士、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顾敏亦表示,每份期刊都要有自己的使命。“光学是一门桥梁科学,一头接着基础一头接着应用。《光》不要过分重视影响因子,而是作为桥梁,把研究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中科院院士卢嘉锡曾说,科技期刊是科学研究的龙头和龙尾。如今,白雨虹对这句话有了深刻的理解——科技期刊可以和科学研究相辅相成。
过去由于有许多国防项目,长春光机所同外界交流较少。《光》的诞生使得该所获益匪浅,2013年还成立了国际合作处,王卉晋升为国际合作处副处长,以加强国际合作和对外交流。如所长贾平所说,《光》成为了研究所打开国际合作的捷径。目前,以《光》为平台,长春光机所与多位海外专家开展了合作项目或组建了联合实验室,起到了促进国际科技合作与人才引进的作用。
对于这些合作,贾平表示:“我们为这些科学家提供了最适合他们的平台,让他们专心做科研,在最短的时间内作出成绩。”
“现在东北人才流失严重,但是长春光机所这几年却是逆流而动的,为什么这么多人来了之后愿意留下来?归根结底还是这里有事业发展的机会和条件。如果这样的单位多起来,东北就会大不一样。”曹健林认为。
《中国科学报》 (2018-08-13 第1版 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