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顾金华 胥柳曼 来源:青年报 发布时间:2018/1/5 12:20:22
选择字号:
中科院院士樊嘉:成功要付出比常人更艰辛的努力
年轻人不仅要有情商还要有逆商

 

著名肝脏外科专家、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院长樊嘉在病房。受访者供图

从事肝肿瘤外科20多年,他完成了9000余例肝肿瘤切除手术以及1800余例肝移植手术,创造了多项“世界纪录”:主刀世界首例“废弃肝脏”成人-儿童部分肝移植、亚洲首例成人肝心联合移植、亚洲首例机器人辅助活体供肝移植手术、中国首例经典劈裂式肝移植术,首次提出适应我国国情的肝癌肝移植适应证标准“上海复旦标准”,率先在国际上揭示肝癌肝移植术后复发转移的关键机制……作为中国科学院2017年新增院士,著名肝脏外科专家、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院长樊嘉,带领着他的团队攻克了一个又一个科学难题。

青年报记者 顾金华 胥柳曼

机修工人走上从医之路感慨好医生不能只低头看病

樊嘉的职业之路一开始不是医生,而是纺织厂的一名机修工人。天生爱动脑筋的他,喜欢研究机器零部件。他坦言,即便从医之后,也需要跟各种医疗机器打交道。这时候,曾经的机修工经历让他比同龄人多了份优势。恢复高考后,樊嘉决心改变命运。他深知,“机器修不好可以修第二次,但人的生命只有一次”,在往后的日子里,便不断钻研外科技术。

1995年获得博士学位后,他进入中山医院,开始了肝肿瘤治疗的探索之路。

肝癌被称为“癌中之王”,手术难度大、死亡率高,全球每年肝癌新发约80万人,其中我国约46万人,死亡约42万人,占全球的55%,绝大多数病人发现时已属晚期或失去治疗的机会。当看到患者的绝望表情和求生眼神时,樊嘉暗下决心:临床只能治疗个例患者,科研却能从根源上预防和解除无数患者的病痛。

“好的医生不能只低头看病,还要潜心研究;好的医院也不能只做好临床,还要通过科研提升技术水平。”樊嘉一直说,从两位恩师汤钊猷院士和余勤业教授的言传身教中思索和领悟,要成为良医,必须善于在繁重的临床工作中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转化应用于临床,这样才能让更多患者受益。

发现、治疗到预防力争环环斩灭“癌王”

以往肝癌诊断中,传统的甲胎蛋白(AFP)检测手段存在一系列弊端。经过三年攻关,樊嘉团队在肝癌病人血浆中筛选到由7个miRNA组成的早期肝癌诊断分子标记物。对于小于2厘米的肝癌诊断准确率接近90%,效果优于传统的AFP。小于2厘米的早期肝癌往往可以通过切除、射频消融等方法获得根治,五年生存率高于90%。

国际上对于肝癌肝移植有一个严格的“米兰标准”,只有单个肿瘤直径不超过5厘米、多发肿瘤数目少于3个且最大直径不超过3厘米的病人,才能进行肝移植手术。但是中国人发现肝癌时,绝大多数已超过5厘米。樊嘉带领团队用五年时间研究了251例肝癌移植病例,分析提出肝癌肝移植的“上海复旦标准”:只要肿瘤尺寸不超过9厘米就可以进行肝脏移植。经证实,符合“上海复旦标准”的肝移植病人术后的三年生存率达80%左右,肝移植适应证人群扩大了40%左右。

经过十多年攻关,樊嘉和他的团队研究发现了肝癌转移复发的一些新机制,首创肝癌肝移植术后复发转移防治新策略。利用该成果构建的肝癌转移复发预测模型,能准确识别转移复发高危人群,指导个体化治疗。

在科研经费十分紧张时,樊嘉还自费开展肝癌门静脉栓相关研究,堪称“一种精神和境界”。“肝癌门静脉癌栓形成机制及多模式综合治疗技术”与“肝癌肝移植术后复发转移的防治新策略及关键机制”两项研究都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回忆印象最深的手术立志为更多患者带来希望

从医那么多年,被人问起印象最深刻的一次手术是哪次?樊嘉坦言,做住院医生的时候,印象深刻的手术几乎全是失败案例;做主治医生的时候,印象深刻的是第一次为胃癌病人做手术;再到后来,是把一个心脏几乎停跳的肝移植病人从鬼门关里救了回来。“那天是一个肝移植手术,‘种’完后我就回家了。可刚离开手术室才十几分钟,就接到医院来的紧急电话……”在叙述这个病例时,樊嘉表情如常,可当记者听完后,才发觉整个挽救过程是多么惊心动魄。

他的手术生涯还有很多第一次:2001年4月16日,历经12个半小时的努力,樊嘉完成了他主刀的第一例肝移植手术;2002年,他带领肝移植小组完成上海首例活体肝移植。“很高兴的是,那个做第一例肝移植的病人到现在还活着。现在还成为了一名志愿者,在为更多肝病患友服务。”樊嘉欣慰地说。

12月22日,一场名为“理想点燃激情,信念引领人生——新科院士面对面”的活动,在上海交大医学院举行。活动中,69岁的刘训申作为患者代表,向樊嘉院士赠送了鲜花并说了声:“谢谢你,给了我第二次生命。”

刘训申清楚地记得当年还是中山医院肝外科主任的樊嘉给自己做肝移植手术的日子——2002年6月25日。此前,常年劳累导致肝脏不好的他辗转几家医院都没看好病,四个月吐了八次血。“如果没记错,我应该是第10例肝移植病人。当时手术后醒来,我还跟家里人说动作真快。谁知护士告诉我,其实那次手术整整做了16个小时,我又昏睡了一天才醒来。而樊医生是主刀医生,可想而知,他那次有多劳累。”

据统计,经樊嘉手术的患者最大年龄93岁、最小年龄119天;中山医院肝癌研究所团队诊治的患者中,10年以上生存的患者约1600余例,5年以上生存的患者约5000余例。

“这些年来,樊医生带领的团队救了很多人,但最让我感动的是,樊医生从来不以救命恩人自居。甚至在一次病友聚会上,他说不用感谢,因为有你们的信任,才让我有今天的成就。”刘训申老人说。

寄语青年

要将一次次挫折化为奋斗的动力

当上了院士,已届耳顺之年的樊嘉深感责任更大。他希望今后能培养更多的医学人才,造福更多的病人。在“新科院士面对面”活动中,记者发现在单独介绍时,唯有樊嘉全程是站着讲话的。后来,交大医学院院长陈国强院士爆料说,原来樊嘉身上有缝针的伤口,不能久坐。可为了不耽误难得的与青年医学生交流的机会,他还是忍着病痛来参加这场活动。

年轻人如何才能取得成功?谈起挑学生的标准,樊嘉表示,年轻人最重要的是要有坚持的品质。做医生不可能大富大贵,顶多小康,但是每治好一个病人,你会有很大成就感。而此前,是需要漫长的理论学习和临床实践操作,但凡耐不住寂寞的,不可能当好一名医生。其次,要有好的情商。因为医生要面对病人,不懂得与病人和家属沟通,就无法让病人完全信任你。第三,还要好的逆商,即承受挫折的能力。年轻人必须学会如何在一次次挫折后,将失败化为奋斗的动力。最后一点就是勤快。“经常有年轻人向我抱怨学医累。其实,你要想成就一番事业,就一定要比常人付出更多的努力,千万别偷懒。”

除了自身勤奋,樊嘉严谨的治学态度同样感染着团队里的每一位年轻人。在中山医院肝外科高强副主任医师眼里,恩师特别强调临床和科研的基础训练。手术中,打结、剪线小小的动作不规范,也要被老师严厉批评,“科学的诚信与严谨是基础。”

如今,相对于“樊院士”、“樊院长”、“男神”等头衔,他更喜欢别人仍叫他“樊医生”或是“樊老师”。“其实,我们的老师汤钊猷也是如此,即便他是院士,我们也是喊他汤老师或汤医生,他也十分开心。”因为在樊嘉看来,“通过你的努力、一些技术和知识,能把一些疑难复杂的、生命垂危的病人治好了,对医生来讲,就是最大的幸福和最大的成就感。”

[樊嘉简介]

肝肿瘤外科学家、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外科教授,2017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主要从事肝胆肿瘤临床诊治及肝脏移植、肝癌转移复发机制及转化研究。首创肝癌合并门静脉癌栓多模式综合治疗技术, 使合并门静脉癌栓的晚期肝癌由“不可治”变为“部分可治”。提出肝癌肝移植“上海-复旦标准”和移植后转移复发防治综合策略,明显提高了肝癌病人移植术后生存率。系统解析了肝癌转移复发微环境调控分子机制,建立了肝癌早诊及转移复发预测模型,并实现多项临床技术转化。曾以第一完成人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一等奖、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等。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银河系发现巨大黑洞 史上最亮伽马射线暴来自一颗坍缩的恒星
中国天眼揭秘宇宙“随机烟花” 导师:年年审毕业论文,总有这些问题!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