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方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7/6/14 10:24:18
选择字号:
剑川稻麦复种三千年

云南剑川稻麦复种系统    图片来源:百度图片

在“木雕之乡”“云南文明的发源地”剑川,海门口遗址已炭化的稻、麦、粟、稗诉说着先民们劳作的往事。千百年来,稻麦复种水旱轮作的耕作方式不曾被人们舍弃,成为农耕文明的时间证人。

厚重的稻麦复种农业文化对当今国民修身养性、构建和谐社会、协调人地关系、走生态文明之路、实现可持续发展依然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2014年5月,农业部认定云南剑川稻麦复种系统为第二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三千年耕作史

云南剑川稻麦复种系统位于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剑川县,涵盖全县7万亩水稻面积,核心区为金华镇、甸南镇和沙溪镇,核心区面积3万亩。自新石器时代晚期开始,剑川稻麦复种水旱轮作的耕作方式一直延用至今,被誉为3000年水旱轮作的“活化石”。

剑川地区光照充裕、空气湿润;水系发达、纵横交错,水利条件较好;土层肥厚,农业自然控害能力较强。自然条件优越,利于农事。复种则是在同一块土地上一年播种和收获两次以上的耕作方法,可以充分利用单位面积的土地,提高作物产量。

事实上,早在距今3000多年的新石器时代晚期,这里就有稻麦复种水旱轮作的耕作方式。

剑川县甸南镇天马村海尾河西岸的海门口遗址三次考古发掘,不仅填补了中国西南地区的史前文化谱系的空白,出土的稻、粟、麦等多种农作物遗存,还为认识中国古代稻麦复种技术的起源时间和地点提供了重要线索。

直到现在,一年两熟的稻麦复种仍然是当今剑川的主要耕作制度,是传统农业生产发展的历史见证和缩影,是农业文化、生物多样性、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典型代表。

当地农民每年5~6月份栽种水稻。10~11月份水稻收获后,翻耕播种大麦或者小麦;此时云量稀少,日照丰富,气温较高,降水不多,解决了许多水田改旱地而带来的耕作技艺上的麻烦。麦田于来年5~6月收获,麦茬翻耕后再栽水稻。

亘古不衰的稻麦复种系统蕴含着丰富的生态价值理念、自然农法思想。水旱轮作,可提高复种指数,减轻病虫草害,改善土壤结构,促进养分循环。稻麦复种系统对生态循环、水土保持、水源涵养、气候调节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古老的农耕文化体现了白族人民的身影和智慧。栽秧会是白族群众在栽秧前后举办的民俗活动,由“竖秧旗”“开秧门”“抢旗比武”“田家乐”几个部分组成。春光泛泛下稻秧,秋后喜庆大丰收,这是他们用劳动的汗水织成的喜庆节日,是他们多子多孙(穗)的期待。

农业+小镇

绵亘不断的横断山脉阻隔不了稻麦复种农业文化的传播发展,其丰富性和多样性绵绵不绝,薪火传承。云南剑川稻麦复种系统以其所代表的地域文化特征,见证着人类生生不息的历程,值得眷恋和礼赞。

然而,受到气候变化、自然灾害、城市化、工业化、科技发展、外来文化等因素的影响,云南剑川稻麦复种系统生物多样性减少,农业生态环境退化,传统农耕的方式正在面临被破坏、抛弃的危险,挖掘、保护和传承工作势在必行。

剑川县政府制定了稻麦复种系统农业文化保护与发展规划和措施,做好稻麦复种系统及相关的生物多样性、传统农耕方式、农业文化和景观等的保护、开发和利用,并与现代农业、生态农业、休闲农业结合,提高农业收益,促进地方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当地在水稻产业上开展了一些技术示范,如旱育稀植浅栽、精确定量栽培技术,集成应用精细整地等技术。2016年剑川县实施了无公害农产品产地整体认定30万亩。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建设则为该县农产品出口外销打开了一条通道。

大理州提出以农耕文化为魂,以美丽田园为韵,以生态农业为基,以创新创造为径,以生态园区为形,积极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业。《剑川县全域旅游发展规划》指出,旅游要与生态、文化、农业、小城镇进行融合。

剑川稻麦复种系统具有悠久的历史、独特的农业产品、丰富的生物资源、完善的知识技术体系以及较高的美学和文化价值。凭借得天独厚的条件,当地着力创建生态、农业、观光乡村旅游体系。

“一江下沙溪,古道绝寺登。”沙溪镇是茶马古道上重要一驿,拥有世界纪念性建筑遗产,被誉为“山美、水美、坝子美、姑娘更美的鱼米之乡和歌舞之乡”。

近年来,剑川县有序推进沙溪国家级建制镇示范试点项目,以示范试点为驱动,以沙溪建制镇建设、传统村落保护、美丽乡村建设、厕所革命为核心,夯实旅游文化小镇基础设施建设,形成区域旅游经济增长点。

田园风光清新自然、农耕文化典雅古朴,剑川稻麦复种系统将与其他旅游资源共同构建当地休闲旅游的多样格局。(王方整理)

(本周刊图片除署名外均来自网络,稿费事宜请与编辑联系)

《中国科学报》 (2017-06-14 第8版 区域)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听导师的话,毕业论文答辩这样准备 大规模基因研究重绘开花植物的生命之树
彭慧胜院士团队把“充电宝”做成衣服 缓解肠易激综合征  饮食比服药更有效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