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陈彬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7/5/16 9:56:14
选择字号:
新常态下地质教育研讨会在京召开,与会专家呼吁——
地学人才培养须注重综合性培养

 

■陈彬

1909年,北京大学的前身京师大学堂,在国内率先设立了地质学门。这开创了我国高等地质教育的先河。百年来,地质学教育已经有了长足的发展,但如同其他很多学科一样,在新时期,地质学教育也面临着诸多新的挑战。

5月10日,一场由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主办、地质教育研究分会承办的“新常态下地质教育研讨会”在京开幕。会上,中国科学院院士、地质教育研究分会会长王成善开宗明义地指出,面对新常态,地质教育面临许多新机遇和新挑战,如何应对挑战、抓住机遇是当今地质学教育工作者要解决的重要命题。

王成善口中的“重要命题”,也正是此次会议上,相关专家学者所讨论的中心话题。

上世纪80年代,我国的地质队伍曾号称百万大军,而目前,这一数字已经降至不足50万人,其中在职职工不足30万人。地质从业人数的下降一方面与客观环境有关,另一方面,也与整个行业的现状有着很大的关系。

在发言中,国土资源部地质勘查司副司长王军用图表的形式列举了近10年间,地勘行业的总体收入变化情况。数据显示,近十年间,全国地勘单位的总收入最高值出现在2010年,总值超过2200亿元,但在此之后,这一数字呈总体下降趋势,至2016年已经降至1716亿元。

行业总体收入的减少已经说明了行业整体发展的某些态势,而在另一方面,随着地质学科整体的发展,对相关从业者的整体素质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某次野外勘测中,科考队发现了一种很平常的岩石,但队中的一个博士生竟然对这种岩石该如何称呼都不熟悉。在研讨会上,这则真实发生的事件引起了很多人的反思。

对此,中国地质调查局成都地质调查中心主任李文昌表示,地质工作虽然有专业之分,但地质科学本身却是一门综合科学,每一学科都涉及诸多学科基础。“比如普查找矿,它就需要地质学、矿物、岩石、矿床学、地球物理等,还应了解采、选矿等学科。”他说,科技创新需要广博的地学基础,只专不博,就会导致创新能力不强、缺乏复合型知识,最终导致就业渠道狭窄。

需要指出的是,国内学生涉及专业领域过窄的问题,并不只是地质专业所独有的。

讨论中,中科院院士、南京大学校长陈骏坦言,我国的人才培养模式过于强调专业化,这虽然有利于培养专门化人才,但由于知识面窄、人文底蕴和创新能力不足,难以适应新时期对创新人才的需要。同时,课程体系过于僵化,教学内容过于强调知识的系统化、 专业化和连贯性,培养出的学生如同工业流水线上的“标准件”,难以成为推动知识创新和技术进步的生力军。

除了专业领域的复合型知识缺乏之外,一些非专业性的实用技术缺乏也是制约地矿人才发挥作用的重要因素。

在研讨会上,某地矿专家坦言,对于新来的年轻人,他除了在业务上的指导外,还要他们每人都看一本实用公文写作的书。“很多新来的年轻人根本不会一些业务性的写作,这其实也是影响他们发挥个人才能的重要因素。”

“在新常态下,地勘人才队伍转型发展,不仅仅需要进一步扩大专业技术人才的数量,”在发言中,国土资源部人力中心人力资源研究室主任杜新波表示,“更需要地质领域的人才资源的能力结构从继承型转向创新型,人才资源的能级结构从初级、中级转向高层次,人才资源的素质结构从单功能转向复合型。”

杜新波表示,为此,他们将联合有关共建高校和科研院所、国家工程技术中心、国家和部级重点实验室、有关实践基地等现有人才培养平台,重点在学历提升、能力素质、专业知识、实践训练等方面为地勘一线紧缺人才提供联合培养平台。

“地质勘查工作是经济社会发展重要的先行性、基础性工作,保持一支规模适度、素质优良、运行高效的地质勘查一线紧缺人才队伍始终是国土资源人才工作的核心,也是加快推进国土资源科技创新发展、保障国土资源事业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杜新波说。

《中国科学报》 (2017-05-16 第7版 视角)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中国超重元素研究加速器装置刷新纪录 彩色油菜花又添7色!总花色达70种
考研复试,导师心仪这样的学生! 地球刚刚经历最热2月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