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张文静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7/4/28 9:59:04
选择字号:
保护雉鸡:不应只在“爱鸟月”


 棕尾虹雉


 

绿孔雀

 


 

白冠长尾雉

■本报记者 张文静

每年4月,国家动物博物馆都会以“爱鸟月”为主题举办一系列爱鸟活动。“爱鸟月”源于1981年开始的“爱鸟周”,最初是为保护迁徙于中日两国间的候鸟而设立。1992年,国务院批准《陆生野生动物保护条例》,将“爱鸟周”以法规的形式确定下来。自2014年开始,国家动物博物馆将每年4月拓展为“爱鸟月”。

2017年是中国农历鸡年,我国也是世界上珍稀濒危雉类多样性最高的国家,对雉鸡的知识普及与保护也成为了今年“爱鸟月”的一个重要内容。

分布于世界各地的雉鸡

在生物分类学上,鸡形目是鸟纲中的一个目,又分为冢雉科、凤冠雉科、松鸡科、雉科、珠鸡科、吐绶鸡科、麝雉科等7科。人们通常把这一目的鸟中体形较大的种统称为“鸡”,体形较小的一些种类则称为“鹑”。在全世界范围内,鸡形目鸟类共有280~300种,分布在除南北极的世界各地。

“雉鸡最主要的特点是腿脚比较强健,适合在地面上行走,所以我们也把这种鸟类称为陆禽。”北京师范大学生态学研究所副所长张正旺介绍说。

大多数雉鸡的体型大小一般与家鸡类似,但不同种类的雉鸡体型差异很大。“最小的蓝胸鹑体重只有三四十克,最大的雉鸡体重能达到14千克,体长超过120厘米。”张正旺说道,“绝大多数雉鸡在白天活动,而且很多都是留鸟,即一年四季在同一个地方生存。也有少数几种鹌鹑具有迁徙的习性。”

对于雉鸡的食物来源,张正旺介绍说,大多数雉鸡是植食性的,以植物的种子、果实、根茎叶为食。但也有一些特殊时期需要其他食物,“比如到了繁殖季节,雌鸟为了增加营养,就要吃一些昆虫补充蛋白质。小鸟刚出生时也需要昆虫类的食物。此前就有研究人员发现,在刚出生的前一个月内,雉鸡类幼鸟食物来源中昆虫的比例是很高的”。

到了繁殖季节,雉鸡也会有非常复杂多样的求偶行为。“比如孔雀会开屏来吸引异性,平时把肉角和肉裾都藏起来的角雉会在此时展示出来,还有一些雄鸟通过互相打斗、占地盘来组成家庭。有一类雄鸟会在繁殖季节集体聚集在开阔的地方跳舞、鸣叫,吸引在旁边观看的雌鸟,像一个公共跳舞场。”张正旺说,“在繁殖季节,很多雉鸡都会成对生活,即一雄配一雌。也有些采取一雄多雌的形式。比如,我曾经在英格兰的农田里看见一种常见的野鸡,一只雄鸟带了19只雌鸟。还有一只雌鸟与几只雄鸟共同抚育幼鸟的。”

张正旺研究团队在今年发表的一项研究成果中发现,雉鸡在繁殖行为中不仅有竞争关系,还有合作繁殖的行为。“有些小鸡在出生后,会由几只雄鸟和雌鸟一起照顾。这种合作方式以往在小型的雀形目中有报道,但在雉鸡里是很少见的。”张正旺说。

种类丰富却面临威胁

在全世界鸡形目鸟类的280~300种中,我国拥有64种,其中有20种是特有种。“除了局部的沙漠和湖泊没有之外,我国大部分地区都有雉鸡分布。”张正旺说,“比如,我国有8种松鸡,我们熟悉的黑琴鸡在河北省就有很好的种群,去坝上就可以看到。斑尾榛鸡是我国特有种,也是国家一级重点保护物种。花尾榛鸡则分布在东北森林地带,又被称为‘飞龙’。松鸡科有个有趣的特点,就是一些种类可以在不同季节变化羽毛的颜色。全世界的5种角雉在我国都有分布,其中黄腹角雉是我国特有种。鸡形目雉科的马鸡属是中国的特有属,4种马鸡完全分布在我国,包括褐马鸡、蓝马鸡、白马鸡和藏马鸡,其中褐马鸡在北京就有分布。”

在雉鸡中,在全世界分布最广、数量最多的是环颈雉。“它的主要分布区是在亚洲,后来经过引种,全世界50多个国家和地区都有分布。全世界环颈雉有30个亚种,其中中国就有19个。可以说,中国是环颈雉的原产地,也是遗传多样性最丰富、类群最多的国家。”张正旺说。

尽管我国的雉鸡种类丰富,但近些年来,很多雉鸡物种的数量急剧下降。“我国最濒危的雉鸡包括海南孔雀雉,它们分布在热带雨林中,由于栖息地被破坏,数量急剧减少,现在已经不超过500只。绿孔雀是我国体型最大的雉鸡,现在生存也受到严重威胁。以往我们估计有1000只左右,但近期研究人员估算云南绿孔雀已经不超过500只,急需采取保护行动。”张正旺说道,“还有我国特有种白冠长尾雉,尾羽最长可以达到2米,达到了鸟类中的世界纪录。但这个物种现在数量也在急剧下降。据研究,上世纪80年代在陕西秦岭小山村中还有四五十只白冠长尾雉,到了2000年只剩下十几只,数量下降非常显著。”

对于雉鸡数量下降迅速的原因,张正旺解释说,一是由于大量森林被砍伐,雉鸡的栖息地大量丧失和被破坏,过去连续分布的栖息地也正在片段化;二是非法捕猎的影响。“我们野外调查时发现有很多兽夹,我的一个博士生在神农架地区考察时就说,每天都是提心吊胆,因为山上的兽夹特别多,一旦踩上很可能会把整条腿打断。还有一些人会去捡雉鸡的蛋,或者放毒药毒杀雉鸡。”张正旺说,“第三就是散放杂交,有些雉鸡在饲养之后逃到野外,或者被放生到野外,人工养殖的雉鸡与野生雉鸡杂交,导致其基因受到污染。”

保护是每个人的责任

在雉鸡物种数量大量下降的同时,对雉鸡的保护也在进行中。经过60多年的建设,我国目前已经建设了自然保护区2740个,占国土面积的近15%。其中,有1000多个保护区都有雉鸡分布,有120多个保护区是以珍稀雉类作为主要对象。

“通过建立自然保护区,就可以开展就地保护。比如,为了保护褐马鸡,我们在山西、河北、陕西和北京已经建立了8个自然保护区。为了保护白冠长尾雉,我们也在河南、湖北、陕西、安徽、贵州等地建立了自然保护区。”张正旺举例说,四川老君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以保护四川山鹧鸪等雉科鸟类为主的自然保护区,这样的保护也使其他物种受益。“三年前,我们用红外相机不仅拍摄到了四川山鹧鸪,还意外地拍摄到了大熊猫。而此前这个地区是没有大熊猫分布的。”

另一方面,对特别珍稀的物种,除野外保护之外,也会通过饲养繁殖、放归野外的方式进行异地保护。“如今,我国很多珍稀雉类都建立了人工种群。比如黄腹角雉就在北京和湖南有两个人工种群,总数量超过300只。在成功养殖的基础上,我们选择过去有该物种生存但现在已经消失的区域,通过野外放归来恢复种群。”张正旺说道。

在张正旺看来,雉鸡与人类的关系非常密切。生活在亚洲热带丛林中的原鸡经过驯化成为了家鸡,现在已经有109个品种,据估计全世界养殖的家鸡数量已超过20亿只,是人类蛋白质的主要来源。

“此外,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雉鸡也占有一席之地,经常出现在诗歌、绘画等艺术形式中。京剧、川剧、徽剧等几十个地方剧,都是以雉鸡羽毛作为演员的头饰。红腹锦鸡是很多人倡议建立的中国国鸟中呼声最高的候选者。”张正旺说道,“但如今由于人类的捕杀和鸟类生存环境不断被破坏,越来越多的雉鸡被列入了‘濒危’的行列,如果不加以保护,一些雉鸡可能就会永远离开我们。保护雉鸡,既保护了环境,也是在保护我们优秀的传统文化。保护雉鸡,保护鸟类,保护所有生物的多样性,是每个人的责任。这个责任不仅要在每年4月的‘爱鸟月’中承担,也要用一生去践行。”

 

红腹锦鸡

《中国科学报》 (2017-04-28 第4版 自然)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大规模基因研究重绘开花植物的生命之树 彭慧胜院士团队把“充电宝”做成衣服
缓解肠易激综合征  饮食比服药更有效 银河系发现巨大黑洞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