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4日,中科院南海所的向荣教授在“决心”号上检查有孔虫样品。
如果将深海沉积看作是一部记录南海历史卷帙浩繁的巨著,小小的有孔虫就是这部巨著的“书签”。这种在地球上已生活5亿年的单细胞动物,对海洋环境变化极为敏感,每一个属种都有独特的“生命曲线”,从而成为科学家确定深海沉积年龄的“标签”。
由我国科学家主导的第三次南海大洋钻探,目前已完成第一个钻探站位的工作。在南海北部3770米深的海水下,“决心”号顺利钻取海底1081米深的钻孔岩芯。在这些岩芯样品中,船上科学家已寻找到3000万年前生活在南海的有孔虫。
3000万年的漫长岁月,有孔虫讲述了怎样的南海故事?

在“决心”号的显微镜下,来自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史前生命与环境研究所的黄宝琦已经与南海有孔虫展开了一个月的“对话”。新华社记者 张建松 摄

3月14日,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的黄宝琦(左)和日本岛根大学的古泽明辉在“决心”号上讨论有孔虫。新华社记者张建松 摄

在“决心”号显微镜下拍摄的有孔虫(3月14日摄)。新华社记者张建松 摄

在“决心”号显微镜下拍摄的有孔虫(3月14日摄)。新华社记者张建松 摄

在“决心”号显微镜下拍摄的有孔虫(3月14日摄)。新华社记者张建松 摄

在“决心”号显微镜下拍摄的有孔虫(3月14日摄)。新华社记者张建松 摄

在“决心”号显微镜下拍摄的有孔虫(3月14日摄)。新华社记者张建松 摄

在“决心”号显微镜下拍摄的有孔虫(3月14日摄)。新华社记者张建松 摄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