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倪思洁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7/3/4 8:31:34
选择字号:
姚檀栋院士:搬掉基础研究头上的“三座大山”

 

本报讯 “同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目标相比,中国的基础研究还存在显著差距。主要表现为国际顶尖的大师级人才少,引领国际的科学计划少,国际一流水平成果少。”3月3日,全国政协十二届五次会议开幕,这次,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所长、中国科学院院士姚檀栋最关注的,是如何加强基础研究对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核心驱动作用的问题。

姚檀栋表示,中国的基础研究已经由30年前的艰难“跟跑”国际发展到目前的轻松“跟跑”,部分研究领域已经与国际科技强国“并跑”,有些研究领域甚至“领跑”于国际科技强国,形成了“三跑”并存的特殊转型期。

他认为,目前仍存在的问题有:一是人员经费投入严重不足,从事基础研究的科学家要通过争取项目经费来保证自己的工资收入,部分科研单位从事基础研究的科研人员和博士后的工资,高达60%~70%要从项目经费出,科研人员忙于找项目,无法静心做研究。二是行政管理的干预过于频繁,调查表格多、总结报告多、检查评估多是基础研究面临的“三座大山”,科研人员疲于应付,缺少时间做研究。三是社会浮躁风对基础研究领域影响大,各种人才帽子满天飞,各种奖励名目繁多,科研人员没有定力做研究。

针对如何释放基础研究活力,提升基础研究水平的问题,姚檀栋建议,首先要搬掉压在基础研究上的“三座大山”,进一步加大对人员经费的投入强度,将重物轻人的经费资助方式转为物和人并重的经费资助方式,改变目前基础研究项目中人员经费最高只有20%的限制标准,改变基础研究科研人员为获取经费不停地写报告、填表格等行政性管理过多的现状,同时营造减少诱惑、专心致研的宽松学术环境和严惩腐败、追求卓越的学术道德环境。(倪思洁)

《中国科学报》 (2017-03-04 第1版 要闻)
 
相关专题:2017年两会专题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大规模基因研究重绘开花植物的生命之树 彭慧胜院士团队把“充电宝”做成衣服
缓解肠易激综合征  饮食比服药更有效 银河系发现巨大黑洞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