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陈欢欢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7/3/4 8:37:07
选择字号:
院士专家代表委员:让我们撸起袖子加油干

 

■本报记者 陈欢欢

在今年的新年贺词中,国家主席习近平号召道:“大家撸起袖子加油干,我们就一定能够走好我们这一代人的长征路。”此话一出,立即得到广大科研工作者的积极响应。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科学院院士刘忠范在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撸起袖子加油干’这个口号特别接地气,体现了一种精神和追求,也和我们科研工作者的追求相契合,我们团队现在的口号就是撸起袖子加油干。”

像刘忠范一样,将“撸起袖子加油干”当成座右铭的人还有很多。

刘永:团队成员在拼命干

近日,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完成的第一壁半原型件在全世界率先通过高热负荷测试,达到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要求,这标志着我国在规模化制作ITER第一壁技术上迈进了一大步。第一壁是ITER装置核心部件,在运行时直接面对上亿摄氏度的等离子体,保护外围部件和设备。

中国有两个“人造小太阳”,一个在成都,一个在合肥。

受控核聚变是人类一劳永逸解决能源问题的终极目标,核聚变反应堆被称为“人造小太阳”。我国现有两台大型托卡马克实验装置,其中一台就是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的中国环流器二号(HL-2A)。

全国政协委员、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院长刘永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受控核聚变还是一项未来技术,“即使经常大步跨越,离万里长征的目标还远着呢”。

“我们这行不可能频繁出现重大进展,也不可能投入就有成效,必须有十年磨一剑的精神。”刘永说。

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从边远地区搬到成都市之后,仍然保持了三线时期的埋头苦干精神,不管外界有多浮躁,这里始终汇聚了一批常年撸起袖子干活的人。

而且,核聚变研究的性质决定了他们必须几百号人长时间共同奋战才能达成目标。

“大家各有分工,像生产线一样,谁也不能掉链子。”刘永说,“团队成员在任务艰巨、压力很大的情况下,以超出常人想象的辛苦来应对挫折,迎着希望的曙光往前走,我认为他们就是在践行‘撸起袖子加油干’的精神,甚至可以说是拼命干了。”

蓝闽波:关键要深入

“中国科技发展到现在,真的要撸起袖子跟实际发展结合,而不再是纸上谈兵。”全国政协委员、华东理工大学教授蓝闽波如是说。

在日常工作中,蓝闽波发现,许多临床需求目前无法满足。例如,急诊室里心肌梗死的病人,有些病人躺着抬进去,治好了自己走出来;有些是自己走进去的,最后却没能走出来。在儿科也经常出现一些医生凭经验不好判断的“怪病”。而这两个科室,正是医患纠纷频出的地方。

“主要还是缺少更科学有效的检测方法。”蓝闽波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有些检测方法因为耗时长,病人等不起,所以只能凭着医生的判断快速处理,出现误诊在所难免。而快速生物传感器可以更快速、精准诊断,利用科学手段为医生擦亮双眼,减少误诊。

“这块我想给整明白。”深入研究之后,蓝闽波一头扎进了生物医学传感器材料和器件开发,几乎无时无刻不在思考如何将科学转变为技术。他说,做应用研究,除了看文献,还要拿出很大一部分精力深入了解实际,否则做出来的东西也没用。

“关键是要深入,不能总是跟着热点跑,只要按照科学规律,在应用研究上,我们也能做出世界前沿的工作。” 蓝闽波说。

基因传感器也是他的研发目标之一。蓝闽波认为,精准治疗是未来医疗的发展趋势,值得科研工作者撸起袖子加油干。

目前,蓝闽波的团队已经和多家医院合作,有些成果已经看见了应用的曙光。他说:“能否把已有的成果尽快转移转化为大众谋福利,是我现在最重要的目标。”

刘忠范:要有“眼光放长、敢做梦”的时间

“石墨烯不是靠大炼钢铁式的群众运动做起来的。”刘忠范在多个公开场合对国内如火如荼的石墨烯产业表示过担忧。

石墨烯是目前发现的最薄、强度最大、导电导热性能最强的材料,能发展出许多神奇的应用,被称为“新材料之王”,科学家甚至预言石墨烯将“彻底改变21世纪”。

正因为如此,我国出现了石墨烯产业化的泡沫。

“毕竟是高精尖的东西,门槛没有那么低,现在还是要扎实研究,而不是立刻去赚钱。”眼看着行业乱象愈演愈烈,刘忠范坐不住了,他一跺脚,下决心“创业”。

这一创业就创“大”了。在北京市政府的支持下,刘忠范成立了北京石墨烯研究院(BGI),这是一个全新机制的石墨烯高科技研发平台,整合了政府和企业等诸多资源,目前已获得连续10年、每年2亿元的资助,计划招收300名专职研发人员。

“一定要给十年时间,我才敢把眼光放长,才敢去做梦。”刘忠范说。

他的梦想是成为未来石墨烯产业的推动者。

30年前,碳纤维最早问世时只能做高尔夫球杆、钓鱼竿,但现在却是航空航天中的关键材料。“同样的道理,我希望做出未来最高端的石墨烯材料,以后别人会说,是因为有了BGI,石墨烯产业才走到这一步。”刘忠范说,要实现这个目标,也得有坚持十年甚至数十年的精神。

在北京市政府十年之约的支持下,刘忠范将北京石墨烯研究院定位为两大主体框架,一是接地气的“企业高端研发代工”——同有实力、理念相同的企业合作,针对企业具体的需求组织研发;二是全力以赴研究未来杀手锏级的核心技术,不管现在是否有市场,只追求最佳性能。

全国“两会”前,记者在北京大学见到刘忠范时,他正忙着招聘。“现在只有几十人,但人才集聚效应已经显现,有些技术有望短时间内进入市场,但大家对未来更兴奋,为了未来的石墨烯产业,我们不仅要加油干,还要撸起袖子拼命干。”刘忠范笑称。

《中国科学报》 (2017-03-04 第1版 要闻)
 
相关专题:2017年两会专题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大规模基因研究重绘开花植物的生命之树 彭慧胜院士团队把“充电宝”做成衣服
缓解肠易激综合征  饮食比服药更有效 银河系发现巨大黑洞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