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张学军 高长安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6/12/29 10:32:21
选择字号:
军魂永驻 校企结合 育艰苦创业人才
——石家庄铁道大学特色育人结出累累硕果

 

■本报通讯员 张学军 本报记者 高长安

前不久,教育部组织专家对石家庄铁道大学本科教学水平进行了为期一周的审核评估。专家组对该校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与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适应度给予了高度评价,特别是对学校坚持特色办学和特色育人的理念思路和实际做法表示了高度评价和赞许。

究竟是什么样的“特色”吸引教育部评估专家们的关注?

石家庄铁道大学前身是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工程学院,虽然多次改制,仍军魂永驻、铁色长存。该校始终以艰苦创业精神激励毕业生到施工一线建功立业,培育了一大批志在四方、艰苦创业、勇于创新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广大毕业生以“下得去、留得住、干得好、发展快”受到用人单位的普遍欢迎。在就业形势日趋严峻的情况下,本科毕业生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6%以上。

军魂永驻,文化熏陶

“学校创建于1950年 ,系当时全军重点院校;1979年被列为全国重点高等院校;1984年转属铁道部,更名为石家庄铁道学院;2000年划转河北省,实行中央与地方共建,为河北省重点骨干大学;2010年3月更名为石家庄铁道大学。”学校党委书记王岳森告诉记者,石家庄铁道大学毕业生良好的社会声誉,得益于学校艰苦创业精神的教育和敢打硬仗、顽强拼搏校园精神的熏陶。

“学校虽然早已褪去军装,但军魂永驻。‘逢山凿路、遇水架桥’的拼搏精神、‘艰苦创业、志在四方’的优良传统、‘精心设计、精心施工’的严谨作风始终如一地传承下来。”王岳森说。

在石家庄铁道大学,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朱永全教授冒着生命危险对汶川地震中损毁的109隧道进行状态评估,靠的就是这种精神;孙宝臣教授在青藏铁路550公里冻土带指导铺设监测系统靠的也是这种精神;岳祖润教授在最寒冻的季节在哈齐高铁沿线进行冻土应力测试,靠的还是这种精神。学生们从入学开始,就接受了这些教师的教育熏陶,部分学生还参加了教师的科研项目,自然就会受到精神上的感染。

学校坚持每级新生一入学就开展军训和革命传统教育,参观校史展览了解学校发展历史,观看反映毕业生业绩的纪录片和校友成就展等系列教育活动。

自1991年起,石家庄铁道大学就在革命圣地西柏坡建立了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基地,全体学生分期分批到西柏坡开展集中实践教学, 作为全校本科生的一门必修课程。25年来,学校25届共5万多名本科生先后在西柏坡这块光荣的土地上接受锻炼和熏陶。2001年,该校用西柏坡精神育人的经验材料被教育部社政司收入了《铸魂新篇——新时期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范例选编》进行推介;2005年,“西柏坡‘两课’实践教学的新模式”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

该校突出坚定信念、乐于担当、勇于奉献、艰苦成才的文化理念,培植“慎思明辨、知行合一”的大学精神。 学校独特的精神、文化、特色和作风不仅反映在校史馆、文化长廊、詹天佑和茅以升雕像、记载着校史的八零广场、以青藏铁路等命名的校内道路灯箱路牌、以“铁道兵号”命名的校内实训机车等有形设施中,更重要的是体现在辅导员对学生的严格要求和言传身教、管理人员对日常工作和为学生服务的精益求精及专业教师带领学生奔波在施工一线解决技术难题的过程中。

新世纪以来,在石家庄铁道大学获得的11个国家科技进步奖和自然科学奖中,有9个奖的核心内容是国家重点工程中急、难、险、重的攻关项目。

“承担这类高难课题,前提是要有吃苦的准备、创新的勇气和拼搏的精神。”王岳森表示,当一个群体在相对较长的时期内,其主体的行为趋向具有积极的价值意义时,就会衍生和培育出一种奋发向上的精神,形成一种健康进取的文化氛围,在这种精神、文化的长期浸染中,人的行为会逐步趋于高尚,学生头脑中就会积累更多正向的能量子。

校企合作,协同育人

多年来,石家庄铁道大学依托董事单位,持续推进校企结合育人方式的改革,努力探索手脑并用互促的育人模式、校企协同育人的合作机制和人才培养与科技开发一体化的合作模式。

坚持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培养施工生产一线急需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是该校培养人才的目标。

石家庄铁道大学校长杨绍普认为,实现这一培养目标,仅凭学校教育难以完成,必须全力扩展专业教育和思想教育的时空范围,借助企业的力量达成目标,以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和输送与企业建立共生共荣的关系,以人才支撑和科技合作推动校企联合体共同成长。

该校广泛听取企业的意见,精心建立校企互动机制。每年都主动到用人单位调研,根据企业的意见对专业布局与结构进行优化调整,强化铁路特色专业和优势学科专业建设,打造适于董事单位用人需求的专业课程体系。同时注意将相关产业和领域的新发展、新要求、新技术、新成果融入教学,适时地调整培养计划、教学大纲,使教学内容“常动常新”,增强了学生的适应性。另外根据用人单位的要求,实施“订单式培养”。先后为北京局增开了专门的“工程硕士班”,为中国铁建举办了“经营管理班”,为河北省财政厅办了“注会班”,为中国中铁办了“国际工程班”等等。

该校相继与中国铁建和太原铁路局等共建了“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国家级大学生实践教育基地建设项目”,以及与军队6411工厂、中铁第五勘察设计研究院等共建120多个工程教育实践基地。早在1994年,学校实施了“3+1+1”教育模式,探索出学校教育与企业结合的有效途径,推动了工程技术人才教育模式的创新,该项改革荣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

新时期,该校根据国家战略的调整和社会需求,先后推出了茅以升班、詹天佑班、卓越工程师班等多种人才培养模式,强化动手能力的培养和工程实践训练,受到了合作单位的普遍好评。合作过程中,董事单位的许多专家变成了学校教师、工程硕士的导师、实践实习的指导者、合作研究的同仁。铁道大学的硕士生导师中,校外导师数已经超过了校内导师,这些高水平专家不仅成为研究生导师,还为专题培训班且部分地为本科生授课。

石家庄铁道大学依托校企合作这个坚实的平台,突出应用技术的研究与开发,形成了土木工程、交通运输工程和机械工程等为主体的优势学科群,并带动了其他相关学科的交融和发展。广泛的校企合作锻造出若干以重大工程科技攻关为研究方向的创新团队,涌现出杜彦良、朱永全、杨绍普、赵正旭、刘嘉武等一批在国内相关领域有重要影响的领军人才。围绕国家重大工程,学校通过组织科研团队与企业联合进行科技攻关,在高铁建设技术与重型装备研制、大型结构健康诊断与控制、跨海过江隧道施工技术研究、航天可视化技术研发、交通安全监控和地质超前预报、国防交通应急保障等领域形成了在国内具有明显优势的研究方向,完成了一批重大课题,为高铁建设和航天事业作出了独特贡献。

通过校企合作,教师将相关专业新理论、新方法、新技术、新动向带给企业,同时在实践中不断获得实用新技术和前沿新知识,并将其转化为教学内容,进而以科研反哺教学,促进了教学内容的更新、教学方法的改革和教学质量的提高。该校隧道工程和工程机械两门课程2013年被批准为第一批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地下铁道》被评为国家“十二五”规划教材;基于铁道科技开发项目等研究成果编著出版的《隧道力学》,把科研实践和教学内容有机结合。据统计,该校近年来工程类专业毕业设计题目80%以上来源于科研和生产实际,使工程教育“工程化”,工程教育“回归工程”。

志在四方,基层成才

1993届土木专业校友、现中国铁建宣传部部长刘树山十年前给学生作报告时说过一句话:“吃苦是为了成长”。同是1993届会计学专业毕业生、中国铁建财务部长曹锡锐今年9月来校作报告时说:“会计学专业的毕业生应先学会算好自己人生的账,这个账必须要从踏入社会融入基层工作算起”。1988届机械专业毕业生、现中铁二十三局董事长孙圣杰曾感慨地说:“铁大学生在校能主动学习,参加工作后能主动成长。”

榜样是看得见的哲理。该校通过举办 “校友事迹报告会”、宣传校友基层成才典型事迹等方式激发大学生的热情和动力。不仅使在校学生明确了成长道路,认清了吃苦和成才的关系,还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了是非判断和价值判断的统一,坚定了广大毕业生走基层创业、艰苦成才之路。

“志在四方,艰苦创业”精神的培养,离不开养成教育和严格管理。多年来,石家庄铁道大学校依靠一支思想作风过硬的专职政治辅导员队伍,并以此为骨干力量,依托党团组织,形成了专兼职结合的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团队,团队的辐射作用带动了全员育人氛围的形成。

该校通过日常教育和主题教育,及时分析学生思想动态,提出解决办法;建立不同年级、不同专业,多层次、个性化教育网络,提高教育的针对性、前瞻性和有效性,形成了立体化的教育模式。学校秉承军校 “严格训练,严格要求”的传统和铁路行业办学“半军事化管理”的严谨作风,“从严治校,从严执教”,实现了日常管理、课堂教学与学生现实表现的有机结合。

“凡有铁路处,必有铁大人。”杨绍普介绍,石家庄铁道大学为各条战线输送的毕业生中,有近三分之二奔赴铁路、交通、建筑等国家经济建设第一线。在各个铁路建设主战场,在公路、港口、码头、机场,在地下工程等建设工地,在祖国经济建设的天南地北,都留下了无数学子深深的足迹和骄人的业绩。1985届土木毕业生周孟波35岁主持当时亚洲第一长桥芜湖长江大桥建设并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987届毕业生任少强33岁主持了当时世界海拔最高隧道风火山隧道的技术工作;学校教师郭京波38岁时主持了我国第一台盾构机的技术总装工作;1989届毕业生高玉亭主持监理了国家大剧院、国家博物馆等工程的建设工作等等。随着“一带一路”和中国高铁“走出去”战略的加快推进,一批又一批铁大学子跨出国门,在更艰苦的环境中迎接挑战,建功立业。参与安哥拉铁道建设的铁大毕业生李慧星和在马里牺牲的中国铁建国际集团副总经理王选尚等就是“一带一路”战略实施的先行者。

办学66年来,该校先后培养出98000余名毕业生,造就了众多工程技术专家、知名学者和高级管理人才。从他们身上,充分体现了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价值。在京九、南昆、芜湖长江大桥等国家重点工程建设中,以中国铁建副总裁夏国斌、中国中铁副总裁周孟波等为代表的一批铁大学子担纲项目指挥长,攻难拔险,建功立业,被时任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称赞为“托起彩虹的年轻人”。参加青藏铁路建设的工程技术和管理人员中,该校毕业生约占30%。在唐古拉山口、风火山隧道、三岔河特大桥等最艰难的地段,该校毕业生达到70%。参加青藏铁路施工的22个局集团公司指挥长中,有8位毕业于石家庄铁道大学。他们以“氧气缺,人气不缺;海拔高,追求更高”的豪迈气概,创造了一个个人间奇迹。

《中国科学报》 (2016-12-29 第7版 视角)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大规模基因研究重绘开花植物的生命之树 彭慧胜院士团队把“充电宝”做成衣服
缓解肠易激综合征  饮食比服药更有效 银河系发现巨大黑洞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