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袁一雪 来源:科学网 www.sciencenet.cn 发布时间:2016/11/10 20:49:50
选择字号:
李晓:用知识浇开新疆“科技花”

 

在刚刚结束的新疆自治区科技创新大会上,李晓荣获新疆自治区科技进步奖特等奖,面对所取得的骄人成就,他却说:“是新疆这块土地成就了我。”

见到李晓是在北京,他作为中科院新疆理化技术所所长出席一场答辩考核。前一天晚上十点多到达,在参加完上午的答辩后,他就要立刻收拾东西赶往机场,搭乘下午两点的航班回到乌鲁木齐。

“几乎每次来北京出差都是这样。”李晓笑着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面对紧张的行程,他对时间的把控力却是异常精准:一场答辩中,自己介绍部分需要多长时间,专家提问大概需要多长时间,在答辩后再安排记者采访。面对这样的忙碌,李晓显得从容不迫。

更有趣的是,计算机专业出身的李晓,此次来京参加的却是生物制药领域的答辩。“现在的中国科学院新疆理化技术研究所,就是在原中国科学院新疆物理研究所和中国科学院新疆化学研究所基础上成立的,所以涉及很多学科。”李晓解释说,这些学科包括了物理、化学、计算机等,又下分多个子学科。

虽然学科系统庞杂,但在李晓管理下,发展得井井有条,蒸蒸日上。“我大概花费了两年的时间,才将所内的各个学科关系理顺。”李晓说。在这两年乃至后来的几年,李晓作为所长进行的管理工作是成功的,同时他作为人师、作为一名科研人员在教育教学、科研工作中也作出了自己的成绩。

现在,李晓已培养博士和硕士研究生60多名,1995年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06年获得国家信息产业部授予的“信息产业科技创新先进工作者”,2007年授予“中国信息化杰出人物”称号,2008年获自治区突出贡献优秀专家,2014年获中国侨界贡献奖(创新人才),共获国家和省部级科技进步奖10项,特别是在刚刚结束的自治区科技创新大会上荣获自治区科技进步奖特等奖。面对这些成就,李晓却说:“是新疆这块土地成就了我。”

扎根新疆结硕果

1982年,学习计算机的李晓作为首批毕业的大学生被招入中科院新疆物理所,从最初的大学毕业生,到现在的所长,李晓已经在这里工作了34年。其间,他去沈阳进行研究生深造,还作为访问学者在国外度过了1年。外面的世界增加了他人生丰富的阅历,但却丝毫没有改变他扎根新疆的决心。

李晓是个土生土长的新疆兵二代:他的父亲是新疆八一农学院第一批毕业的大学生,一直在兵团的农六师103团和兵团经济研究所工作。他的母亲则是八千湘女下天山的女兵之一。从小在新疆兵团长大的李晓,对父母为建设和保卫边疆所作的奉献有着最深切的体会:“人们常说父母是孩子的榜样,正是他们献身祖国边疆事业和无私奉献正能量的传承,让我深深地热爱着这片土地和我从事的事业。”

不仅如此,李晓清楚地意识到:“内地一直人才济济,但是新疆缺人才,如果我们新疆人都不愿意回来或留下来建设新疆,那还会有多少人愿意来呢?正是落后,才有机遇。”

从一个年轻的科研工作者成长成为新疆信息领域的领军人才和学术带头人,李晓将计算机专业结合新疆特色,作出了自己的成绩,他潜心致力于新疆多语种软件的研发30多年,攻克了维哈柯文信息处理中系列基础性和共性核心技术,维哈柯文即维吾尔文、哈萨克文、柯尔克孜文。现在新疆电子政务、电子商务、双语教育、农村信息化、反恐维稳、网络新媒体等领域广泛应用的60多个软件产品,以及3000多家新疆自治区各级政府广泛应用的电子政务软件开发支撑平台,都是李晓和他的团队的杰作。他带领团队建成的“新疆电子政务云”,不仅提高了电子政务应用软件开发水平,更是让新疆电子政务应用水平跻身国内前列。

在计算机涉及的另外一个领域——自然语言理解,也留下了李晓浓墨重彩的一笔。“自从新疆发生恐怖袭击以来,懂维吾尔语的汉族警察成了各地所需。”李晓说道。为了解决能听懂和看懂少数民族语言问题,李晓带领团队研发出了基于海云计算的智能语音识别系统和维汉机器翻译系统,在新疆的社会稳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由此衍生的双语教育系统,也让新疆地区的汉语教学迈上了新台阶。与中英双语的多媒体技术不同,李晓团队开创性地提出了基于语音技术、多语种信息处理技术、多媒体技术相融合的新疆双语教学软件平台设计思路和总体框架。动画演示、歌曲等活泼的汉语教学方式让教学变成游戏。

老师与领导角色双赢

因为工作出色,1998年李晓被提升为所长助理,之后在党委书记、副所长等职位上都留下过他的足迹。正是有了这些历练,2010年李晓接手所长后在领导岗位更加游刃有余。也因为这份了解,李晓意识到要干好所长的工作,必须还要真抓实干。

刚上任时,李晓利用几个月时间理清了工作思路,并组织所内的科研人员深入新疆各地进行调研,了解当地所需。“当时有人说,你们中科院不是牛吗,那这些问题能不能解决?”李晓回忆着当时的情形。

通过调研,新疆理化所根据各区域的不同需求,寻找“对接口”。他们将力所能及的问题留下自己攻克,将一些需要协助的问题寻找其他出路。“我们去内地的各个研究所做调研,一方面学习先进的管理知识,一方面就是将新疆的需求带到外面。”李晓说。就这样,新疆理化所的研究逐渐步入了良性循环,有需求有科研,让产学研慢慢连成一体。

繁重的行政事务并没有消减李晓对科研与教学的热情。 “我不会对研究生进行太具体的指导,但是会给他们指出科研方向和学位论文的研究思路。”李晓认为作为领导和导师要做的是“大脑”的工作,重点培养他们独立开展科研工作的能力。在申请项目时不做项目负责人,“只有一个项目例外,因为项目需要研究所层面的协调太多,希望法人负责”。

在李晓的眼中,学生发展优秀才是导师的成功。“我的老师,我们所的老所长周俊林就是这样教导我的。”李晓说道,“一个学科的发展就是依靠这样的传帮带,如果学生不如老师,那么这个学科会越来越没落。”

在研究所整体发展的同时,李晓也注意到所内不同学科发展的不平衡,一些发展迅猛,一些则看不出成绩。他果断整合资源,将潜力大的领域着重扶持,而将一些相对弱一些的专业进行合并,同时加大人才引进的力度。

“现在我们那里的条件和内陆一些城市差不多,吸引的人才都给解决住房问题,还帮忙解决婚姻问题。只有在新疆有了家,工作才能踏实下来。”李晓的思路获得了成功。现在,所里具有博士学位的研究人员已占全所人员的51%,2/3的人拥有研究生学历。“在2010年时,我们所到位的经费大概7000万元,但到了2015年底,到位的经费则是2.4亿元。有先进的设备,才有人愿意来做科研。现在研究人员的收入也跟着翻了几番。”李晓自豪地介绍道,“有的研究员还把父母也接到新疆去。”

“忘我”才是好领导

经过学科优化组合后,现在的新疆理化所设立了化学、电子科学与技术两个一级学科以及有机化学、无机化学、物理化学、材料物理与化学、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物理电子学、计算机应用技术7个二级学科。同时,还建立了维吾尔药活性筛选技术平台、药用植物资源种植基地、特种热压敏研发平台、辐射效应评估技术平台、光电功能材料研发平台、多语种软件开发测试平台,以及大型仪器分析测试中心、辐照中心、信息情报中心3个技术支撑平台。

多种学科的集合,让李晓不得不重新做起学生,学习化学、物理学等其他知识。为了了解得更详细,他还借阅了相关的基础书籍。“太难的化学分子式我还是不明白,但是大致学科我是了解的,这样谈工作才更方便。”

取得斐然成绩后,李晓始终没有将权力集中在自己手中,而是将权力下放。“领导要放权,不然自己就要累死了。”李晓笑着说。他今年已经59岁,在去年所领导班子换届时,本来可以退居二线,却因为全所职工的认可和中科院领导的举荐,继续连任。“我没有过多考虑过自己的事情,想的只有怎样才能使研究所健康快速发展。”

经过多年的努力,李晓不仅扎根新疆,更通过知识的力量让新疆长出科技之花。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银河系发现巨大黑洞 史上最亮伽马射线暴来自一颗坍缩的恒星
中国天眼揭秘宇宙“随机烟花” 导师:年年审毕业论文,总有这些问题!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