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彭思龙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5/2/9 10:35:30
选择字号:
彭思龙:科研新常态下的新规则

 

■彭思龙

到了年底,各种总结会、评估会、验收会纷至沓来,在参加这些会议的过程中,既可以感觉到静悄悄的变化,又可以发现依然存在的问题。

如今,我国正在进入新的发展过程,发展速度和模式将进入新常态。对于科研来说,紧随国家的发展变化,也将带来新的变化,形成新的规则。未来的新规则是什么呢,我们能不能预期未来的某种显著的变化呢?

对于处于科研体系中的个人来说,我们需要认识到未来的变化,否则还按照过去若干年的做法将得不到好处,甚至将得到负面的结果。

新规则一:由量到质

在中国科研发展的快速道路上,SCI指标是一道风景线,由于缺少过硬的世界级成果,众多科研人员为了能够区分三六九等,拿出来一个评价指标,就是所谓的SCI。

不可否认,能够在高质量刊物上发表论文,起码证明一种基本的科研实力,具有一定的评估价值,但是同样不可否认的是,即便发表了几百篇SCI,也不代表其科研就真的为科学作出了重大贡献。

现在科学界已经从SCI的数量转移到论文的SCI引用上,甚至看引用的评价。这些都是缓慢变化的迹象,未来的科研成果将从数量转变到质量的核心。

当然,如何评估科研成果的质量始终会是一个世界难题,但有一点是不变的,只有那些推动了世界发展,产生了理论上的重大推动,或者产生重大的技术进步,或者产生重大的社会效益,这样的成果或许才是我们真正追求的目标,也是衡量一个科研人员贡献的标杆。

新规则二:由虚到实

在SCI大旗的指引下,为了多出文章,大多数科研人瞄着短平快的科研领域和热门话题,不断地用最快的速度发文章,导致大量的科研成果为快餐式的成果。

这些虚的科研作风必须得到有效的改善,变抢着发文章,到迫不得已才发文章。当大多数文章讨论的内容不再是别人的热点,而是自己实实在在面临的问题需要解决的时候,我们的科研才真正落到了实处。

这种从很虚到脚踏实地的趋势逐渐明朗,我们经常可以听到一种质询,你的成果有什么用。对了,能够说清楚用处的成果或许才是我们需要追求的成果,而不是那些只能用来数数的成果。

新规则三:由散到系

跟风带来的结果就是科研很散。因为科研热点从来就不喜欢稳定,大多数时候,科研热点每一两年一换。我们会看到很多人的科研内容不断变换,每一个点都是当时的热门,最终导致科研成果的分散。分散的成果看起来不成体系,说起来也没有说服力,即便数量不少,也无法说明白其价值。

这种多而散的科研习惯需要改变,因为这种科研习惯从来不会解决真正的问题。当我们真的认真解决一个实际问题的时候,往往需要多方面考察问题,于是科研成果必然表现为体系性。不成体系的科研成果只能是蜻蜓点水,不会有真正的价值。

新规则四:由跟到创

跟风是我们一直诟病的科研作风,但是对于我国薄弱的科研基础和社会氛围,这是个不可绕过的必经阶段。我们通过跟风来学习如何做科研,做好学徒是过去我们的主要任务之一,但是不能一辈子都当学徒,必须要从学徒走向独立,而独立的表现就是自主创新。

未来的发展方向就是考察一个科研人员是否在自主创新,能否提出新问题、新理论、新方法,这些都是自主创新。那些靠做别人的课题的科研不能得到好的评价。

当然,真正的独立自主是很困难的,尤其是已经习惯了当学徒的人,不管是从心理上、能力上,可能都不适应真正的独立自主。但是这恰恰给后来的年轻人带来机会,他们需要真正的独立自主,走跟前辈们完全不同的路,或许他们能开辟中国科研的新天地。

新规则五:由假到真

过去我们的科研成果不能说是毫无瑕疵的,很多科研成果存在弄虚作假、过度包装、自我吹嘘等现象,但是真的假不了,假的也永远不会变成真。当一切的科研游戏喧闹稍微冷静之后,我们回头才发现,在科研界也同样出现种种不好的现象,鸡毛同样满地。

未来需要真东西,因为科研共同体的整体素质提高了,科研人的欣赏品位提高了,必将从假的泥潭里脱身。处于做假的状态中不是个好滋味,心理也不健康。未来就需要那些有底气的人,而不是那些看起来很豪华的人。这样中国的科研才不至于堕落。

新规则六:由小到大

我们的科研视野从来就没有超越过西方,几乎所有问题的原始提出都不是我们自己,我们总是在别人的眼光中进行所谓的科研,得到的科研成果除了能够说发表在较好的杂志上(实际上这是对好的鼓掌者的一种鼓励)之外,实在乏善可陈。

我国的科研在未来很大程度上会走上新的路,形成新规则。科研成果会从量走向质,从虚走向实,从散走向系,从跟变到创,从假变为真,从小变到大。这样的前景我们乐见,但是为了迎接这样的前景,我们可能要做的事还很多。一切都从脚下的路开始,不断地思考,不断地积累,未来还会给我们带来新的希望。(作者系中科院自动化所研究员)

《中国科学报》 (2015-02-09 第7版 学人)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彭慧胜院士团队把“充电宝”做成衣服 缓解肠易激综合征  饮食比服药更有效
银河系发现巨大黑洞 史上最亮伽马射线暴来自一颗坍缩的恒星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