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陈俊宇 常武权 来源:工人日报 发布时间:2014-8-26 10:22:34
选择字号:
余梦伦院士:航天追梦人

“这点困难算不了什么 , 我希望能多做点事” ——全国劳动模范、中科院院士余梦伦

满头银发的余梦伦院士在航天领域是一个至今还在奋斗的传奇践行者。50多年来,在我国航天科研生产一线,从近程导弹到洲际导弹、从低轨道火箭到地球同步转移轨道火箭的各种弹道设计中,余梦伦的身影几乎定格在每一个科技前进和突破的画面里。

五十四年的坚守者

每一个时代的进步,每一份成绩的突破,都需要有人坚守。余梦伦正是这样一位坚守者。他把生命的根牢牢扎在工程研究的第一线,一干就是54载。 余梦伦1960年进入原国防部第五研究院工作,长期在航天第一线从事火箭弹道科研设计工作。早在1979年,他就荣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1999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现为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科技委顾问、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一研究院第一设计部研究员,余梦伦班组荣誉班组长。他当过最大的“官儿”就是工程组组长。然而就是这个班组长,凭借着精雕细琢、任劳任怨、顽强坚韧,筑起了一条“通天路”。

1960年,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毕业的余梦伦跨进了中国航天的大门。那时计算机技术还比较落后,弹道计算靠的是只能做加减法的手摇计算机,计算一条在今天只需一秒钟不到即可完成的弹道,在当时就要花上两个多月的时间。

有一次,余梦伦在摸索弹道设计的过程中遇到了一个棘手的技术难题,为了尽快验证自己的设想和解决方案,在后续数周的时间里,他几乎一刻都未曾离开过那台手摇计算机。一次次计算、一次次修改,在计算机摇柄无休止的转动过程中,时间也在悄然流逝。

当余梦伦抱着一叠的数据报告与同事交流分享时,人们这才惊奇地发现,一向清瘦的余梦伦,右臂似乎比以前“粗实”了许多,原来余梦伦在几乎不间断地转动计算机摇柄的过程中,由于长时间过度劳累,右臂已经严重肿胀。当同事和家人劝他要注意身体时,他淡然地说:“这点困难算不了什么,我希望能多做点事”。

难能可贵的是,余梦伦将这种摇肿胳膊的劲头在一线岗位上一直保持了54年。 谁都知道一线最辛苦、科研最难干,但航天事业的发展需要退去浮躁、坚守学术,需要精益求精、心无旁骛。为了这个梦想,余梦伦推掉了一次又一次离开一线岗位的机会,把自己永远定格在最低调、最前沿的位置上。

如今已76岁高龄的余梦伦院士,依旧不辞辛苦,与年轻的科技工作者一道坚持工作在科研生产第一线,新一代火箭成功立项、空间交会对接任务顺利实施、未来运载火箭发展规划都包含着他一丝不苟、精益求精地付出。

危机时刻的坚定者

1996年,我国采用长征三号运载火箭发射美国的亚太一号A卫星,经济和政治意义都非常深远。发射前,美方提出发射安全问题不解决,美方人员不愿来中国参加发射工作。余梦伦在对飞行弹道安全方案进行了深入的计算分析后,得出了安全方案是可行的结论,他以深厚的理论基础、充分的数据和大量的图表,说服了美方专家。

当火箭点火起飞后,火箭的安全控制系统却显示出了“异常”。按照常规的做法,这时的火箭和卫星都应该是炸毁的,这样做的结果不仅会使我国在经济上蒙受巨大损失,而且在国际上的信誉也将一落千丈。危急时刻,余梦伦沉着果断,根据地面接收到的实时测量数据,经过快速缜密分析,他毅然做出了火箭飞行正常的定论,建议火箭按正常程序飞行。在场的人们都知道余梦伦说话的分量,飞行安全指挥听取了余梦伦的建议,火箭准确无误地将卫星送入预定轨道。 快速做出火箭正常飞行的分析判断,需要深厚的技术功底;向指挥官建议火箭正常飞行,则需要承受相当大的压力,这一勇敢的决定标明着他的智慧与负责任的态度。

世俗名利的淡薄者

人们赞美余梦伦,信赖余梦伦,给予他从优秀共产党员到全国劳动模范,从博士生导师到中科院院士等数不清的荣誉。但是最让人敬佩的是他奉献的精神、淡泊的心态、无私的作风,这从别人对他的评价就可见一斑: 领导评价他:50多年,老余从不向任何人说困难,也从不背地里抱怨任何人,用“德高望重”形容毫不过分。合作多年的老战友感叹:老余总是在课题最艰辛的阶段接手,等快出成果了,他就将整套方案交给其他人;他拿出来的东西不仅仅从不出错,还标出一般人没考虑到的地方,让人心服口服。一批又一批学生说:余老师对我们毫无保留,作为他的学生,我们感到太幸运了。人们说到他时无不真情流露。 50多年来,余梦伦无需粉饰的一贯作风足以使他赢得所有人的敬佩。

他自己只是谦虚地说,“我适合这份工作,更热爱这份工作,它给我带来很多很多快乐。” 航天文化的传播者 如今已76岁高龄的余梦伦院士,依旧不辞辛苦,与年轻的科技工作者一道坚持工作在科研生产第一线,把自己多年的所学与所悟手把手地传递给年轻人。

余梦伦院士目前在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总体部参与许多型号的总体工作,事务十分繁忙,但他仍对航天科普等公益活动很热心。2012年春节期间,他放弃与家人团聚的时间,认真准备将在中国科技馆主讲的航天科普讲座材料。

事实上,在各个科技馆、大学校园,经常出现余梦伦院士为小朋友、大学生讲座的身影,一次讲座大约2个小时,但是为了保证让大家听得懂、有所得,他经常要把已有的成熟材料一遍又一遍地完善,一遍又一遍地预讲,以求达到最佳的授课效果。 用余院士自己的话说:“为了能更好地服务大家,多付出一些无所谓”。(原标题:《航天追梦人》)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缓解肠易激综合征  饮食比服药更有效 银河系发现巨大黑洞
史上最亮伽马射线暴来自一颗坍缩的恒星 导师:年年审毕业论文,总有这些问题!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