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杨达寿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4-7-18 11:06:58
选择字号:
潘家铮:文理双通成大师

 潘家铮

■杨达寿

2012年7月13日,一颗情系大坝的心脏停止跳动了!一颗闪耀科学星天的巨星陨落了!在潘家铮院士逝世两周年之际,笔者谨以此文表达对老校友的怀念与追慕。

1990年初,路甬祥原校长交给我主持编撰《浙江大学简史》的重任,有幸与多位两院院士等著名科学家神交。1991年夏,笔者以浙江大学校友总会的名义发出编写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集——《求是英才传》的征稿通知,不久就收到潘家铮院士的生平业绩材料及照片、手迹。他的墨宝是“母校的恩情永铭肺腑”。此后,我们鸿雁往来不断。

曲曲折折求学路

1927年10月19日,潘家铮生于浙江绍兴一个破落的书香门第之家,由富有“民俗才气”的祖母一手带大,并以数不尽的山歌或灯谜启蒙幼小的心灵。于是,小家铮从小就在心田里种下了喜爱诗词的根苗。

在小学5年级时,潘家铮随父逃日寇到海滨马鞍村。父亲将他关在楼上背“四书五经”等古文,但小家铮却乐于掏摸古诗和古典小说,憧憬自己将来成为一个诗人,并如饥似渴地读着古典文学名著和诗词。在大量阅读中,潘家铮练就了“一目十行”的硬功夫。

在海滨山村避难两年后,潘家铮断断续续读到初中二年级。1942年5月,日寇大举进攻浙东,潘家铮与几个同学一起过上了流亡的求学生涯。1944年初秋,潘家铮忍受不了敌占区当“良民”的屈辱,毅然到抗日游击区舜阳中学当文书,为师生刻写钢板蜡纸,半年后又到一个乡村小学当教员,是年17岁。在中小学供职期间,他除了自学数学等知识外,仍与诗词形影不离,并写出不少好诗,如《山居偶成》。

抗日战争的胜利,开启了潘家铮进一步自学的大门。他忍痛暂断诗词的创作,重新捡起几何、代数、物理和化学等,并如愿进入浙大航空系学习,大二时又违心地转学土木工程系。从此,潘家铮与水电业结下了不解之缘。

安排河岳换新天

1950年7月,潘家铮在钱令希教授推介下来到杭州燃料工业部任钱塘江勘测处技术员,从设计和施工200千瓦的金华湖海塘水电站做起,一步步学习和掌握水电开发技术,同时,他还夜以继日地进修数学和力学知识,注重将书本知识和国外资料上的知识应用于实践,又从工作实践中吸取经验、找出问题,逐步形成自己独特的设计思想。

1954年元月,他奉调到北京水电建设总局,继续从事浙江黄坛口水电站的设计工作。由于地质、水文资料的不足,致使黄坛口左岸坝头(西山)滑坡,电站建设遇到挫折,走了弯路。潘家铮凭借深厚的数学、力学基础知识,对滑坡进行分析,并对重力坝、土坝、引水系统以及厂房等水工建筑物的应力分布作深入研究,写出《木笼围堰的理论和设计》等多篇专业论文,发表在学术刊物上,引起国内同行的关注。

1955年初,潘家铮奉调到水利电力部上海勘测设计院,任技术员、工程设计副总工程师等职。血气方刚的潘家铮,勇挑重担,主动在设计院内办起了学术讲座,发表了许多独到的见解和设计、分析方法,给更年轻的同志进行系统业务“充电”,受到好评。此后,他将讲稿整理成一套《水工结构应力分析丛书》,对推动我国水工结构设计水平的提高起了重要作用。

1956年,他参加了广东流溪河水电站的水工设计,海南东方水电站的修复工作,又有一系列的创新。40余年的运行和多次溢流考验证明,他的创新设计是正确的。1958年他在中苏朝蒙四国水利学习会议上,就流溪河拱坝设计中几个主要问题提交了有分量的论文,得到与会专家的一致好评。

1957年,潘家铮出任新安江水电站设计副总工程师,自1958年至1960年兼任现场设计组组长,常驻工地,具体领导工程设计与施工技术工作。新安江水电站的建成,为我国水电事业树立了第一座丰碑!潘家铮创新的宽缝重力坝成了国内广泛采用的坝型,此后为古田一级等10余座大坝所采用。所有这些,都凝聚了他的智慧和血汗,记下了他的创新功绩!

1965年初夏,他响应党中央支援三线建设的号召奔赴荒无人烟的雅砻江和大渡河,负责锦屏、龚咀磨房沟等水电站的勘测和设计工作。面对如此恶劣而危险的环境,他写下了30余篇论文,出版了《重力坝的设计和计算》等多部学术著作,迎来了他设计生涯的黄金时代。

1970年6月22日,潘家铮再次踏上去锦屏山磨房沟之路。在那里,他全身心地扑在工作上,并和战友们共同努力,不到一年时间,就使这座“文革”中惨遭破坏、满目疮痍的工程竣工发电,创造了一个奇迹。

1973年春,北京水电部对外司把他从四川“借调”到部里工作,并参加了许多国内外水电站设计和审查工作。1975年和1976年,他曾两次前往菲尔泽(阿尔巴尼亚)和拉格都(喀麦隆)参加设计审查和指导工作,使两座电站很快造福于两国人民。

几十年来,潘家铮踏遍了祖国的山山水水。他以其精湛的技术、丰富的经验和过人的胆识,创造性地解决过无数技术难题,提出过许多重大建议,作出过不少关键性的决策。

科幻文坛响春雷

生活中的潘家铮平易近人,风趣幽默,对同事多有爱心,心地纯正善良。多年来,他有喜怒哀乐,总要抒之于文,寓之于诗,先后发表和完成了《新安江竹枝词》《读报志感》《蓼莪吟》《锦屏诗稿》等诗作,还在博览众说基础上,写成一部《积木山房诗话》。

20世纪90年代初,潘家铮与友人探讨机器人仿真问题,担忧机器人威胁人类的生存。他以此新题材写了《康柯小姐的悲剧》科幻小说处女作,表达自己积存心头的想法,受到广泛关注与好评。1993年8月,他又出版了《一千年前的谋杀案》科幻小说集。1997年,他撰写的《偷脑的贼》科幻小说集荣获2001年度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一等奖和国家图书奖提名奖。2006年,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推出《潘家铮院士科幻作品集》,于2007年被授予中国新闻出版领域的最高奖——首届中国出版政府奖。

潘家铮科幻小说的问世,对中国寂寞的科幻文坛宛若响起一阵春雷,这对纠正科普及科幻的世俗偏见产生深远影响。

( 作者系浙江大学研究员)

《中国科学报》 (2014-07-18 第11版 学人)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资讯 相关论文

图片资讯
大规模基因研究重绘开花植物的生命之树 彭慧胜院士团队把“充电宝”做成衣服
缓解肠易激综合征  饮食比服药更有效 银河系发现巨大黑洞
>>更多
 
一周资讯排行 一周资讯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